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個人>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全書匯 人氣:2.77W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

一個人的魄力是包含多方面的:包括個人的工作作風、日常表現、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等多方面。有的表現的謹慎有餘,開拓不足,優柔寡斷,缺少應有的膽識和果斷。要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素質,增強老師的自身的工作魄力就顯得十分必要。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精選20篇)

首先要具備紮實的知識功底。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博學多才的人才能對事物作出全面分析、準確判斷和科學決策。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教師要不斷 補氧 、 充電 ,透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和實踐積累,努力成爲一專多能的人才。善於接受和消化新觀念、新知識,認真鑽研業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索新時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做到學識淵博,業務精良,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博的相關知識。

還具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業務能力。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成竹在胸,得心應手;才能使學生產生敬重感,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和指導。 其次要加強實踐鍛鍊。一個人魄力大小與自身閱歷息息相關,個人閱歷豐富可以增強對事物的感應、適應能力。魄力必須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努力適應環境對自身要求,儘量多熟悉身邊的一些基本情況,迅速進入角色。善於蒐集資訊,平常注意交流,工作中注意廣言納諫,尋師問策。在調研的基礎上勤于思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還應該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鼓勵學生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纔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纔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纔會 親其師,信其道 。

最後要有過人膽識和果敢作風。教師要在政治思想、個人品德、價值觀念、行爲習慣等方面,爲學生樹立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統一。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光明正大、實事求是的人。在活動與管理中,教師要臨危不懼,迅速決策,採取有力措施,放手的讓學生去開展工作,使活動順利進行。要敢於拍板和果斷地處理一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2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爲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說。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__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爲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爲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說。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爲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衆多觀衆。“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說,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爲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爲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爲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爲,身爲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說,作爲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爲,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爲‘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3

用知識改變農民命運的院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爲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爲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衆脫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跪在泥土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說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說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__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爲農戶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__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戶749戶,每戶平均增收2.5萬餘元。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4

李夏同志很年輕。李夏遇難時年僅33歲,在他這個年齡,很多人還在父母的羽翼庇護之下,在自己舒適的小家庭裏悠閒的享受生活。但李夏同志卻實踐着“三十而立”,能夠擔負起自身職責,獨當一面進行工作。反觀自身,年齡大了李夏十來歲,卻遠沒有做到李夏同志那樣紮實的業績,李夏同志的先進事蹟督促我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做出好的業績。

李夏同志很敬業。李夏同志家在縣城,工作在鄉鎮,鄉鎮很偏遠,一般人皆以爲苦,李夏獨以爲樂,他能夠克服生活中的孤單寂寞,無論在哪一個崗位、哪一個層級,都能夠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他任鄉紀委書記半年時間裏,除了參加縣委巡察,還辦結了6起審查調查案件,沒有敬業精神是做不到的。反顧自身,工作中時常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總認爲慢一點天也不會塌下來。學習了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後,才深切的感覺到慢一點天是不會塌下來,但延誤的是黨的事業,侵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自己幹得少了,別人勢必就要多幹,自己屬於偷奸取巧,與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覺悟格格不入。今後,我將以李夏同志爲榜樣,勤奮工作,愛崗敬業。

李夏同志很愛民。李夏同志在鄉鎮紮根多年,曾經有機會進城工作與家人團聚,而被他婉言拒絕,他說,“我喜歡跟農民打交道”,充分說明了李夏同志心中裝得是羣衆。心中有老百姓,才能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紮下根,才能得到羣衆的擁護和愛戴。反觀自己,從家門到學校門,從校門到機關門,屬於“三門幹部”,組織上曾經安排自己下鄉鍛鍊,但自己在鄉鎮工作不紮實、不在狀態,覺得自己不能適應鄉鎮工作,對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夏同志爲鏡,對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崗位職責,紮紮實實工作,不愧組織所託。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5

澎湃被捕之後,爲了營救特科人員專門使用剛剛從法國商人那裏購買的勃朗寧手槍,都是最進階的。由於行動匆忙,缺乏使用此手槍的經驗,他們沒有把槍身上的保護脂擦掉,所以手槍打不響。營救失敗後,蔣介石大爲震驚,便下令殺掉彭湃等人,一次“粗心”的營救終究沒有成功,彭湃等人慘遭殺害。

澎湃的犧牲對於家庭來說是巨大的災難,年少的彭士祿兩次被關進監獄,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或許是那次“粗心”營救的遺憾和歉意,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見到彭士祿後十分激動,緊握着他的手說:“終於到你了,你父親是我的好朋友,你要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在幾十年之後,彭士祿兩次爲新中國掀起“核巨浪”,爲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卓越不朽的功勳!他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向社會宣傳發布其先進事蹟。

可以猜想,彭士祿從父親的犧牲感悟到,安全工作實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一點馬虎,來不得半點虛假。他在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工作時,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試想稍微出現一點差錯,核潛艇、核電站將會怎樣?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35年過去了,可陰影仍籠罩在人們頭上。以該事故原型創造的歌曲《faded》,歌詞裏出現了很多次“Whereare younow(你現在身在何方)”,呈現出“尋找式”的迷茫感。在革命戰爭年代,稍微疏忽就會出現同志犧牲。和平年代研究和應用核能,更需要講究安全,否則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彭士祿於20__年3月逝世,父子兩在天堂相見,相信彭士祿可以拍着胸脯對父親說:“爸,我沒有疏忽,一切安全!”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6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說。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爲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爲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爲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__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爲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爲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纔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爲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爲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透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說:“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__年12月,朱有勇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爲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__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7

爲了和當地羣衆交流,朱有勇從頭學習拉祜話;爲了改變老鄉們的觀念,他進村入戶去動員;爲了給鄉親們示範,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了田地裏;先後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

連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落後面貌的事蹟,在雲南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熱議。

時常陪着朱有勇到處考察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講起朱有勇,一臉欽佩,“在朱院士的帶動下,我們老百姓走向現代的科技生產方式,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他把自己的專利無償獻出來,爲當地的脫貧攻堅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李平感慨。

12月2日,雲南農業大學組織師生集中觀看了朱有勇的先進事蹟。結合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委書記吳伯志動員全體師生向朱有勇學習,“勇登科學高峯,紮實耕耘大地”。

“學習朱有勇院士,就要學習他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雲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彭德遠說。

朱有勇的事蹟感染着莘莘學子。雲南農業大學學生玉應罕說:“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傳承和發揚朱院士的精神,胸懷家國,腳踏實地,爲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雲南師範大學學生王艾菲說:“不管將來在哪個崗位工作,我們都要做一個勤奮敬業、心繫人民的人。”

衆多網友紛紛在網絡媒體留言,爲這位“農民院士”傾情點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纔是超級明星。”網友“旅人”說。“院士的身上有土、腳上有泥,讓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這樣的院士是農民最貼心的院士。”網友“菜菜”說。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8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爲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衆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爲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爲了農業的發展,爲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爲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脫貧窮的境地,作爲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9

聽完陳俊武院士的先進事蹟,被他的那種不忘初心、用畢生精力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一個人踏入社會,離不開一個崗位,一份使之生存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出一番成績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然而只有在工作中腳踏實地纔會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0

做好老師要有紮實學識。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古人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在資訊時代做個好老師,猶如所說,“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有了這“一潭水”,教育學生纔不會捉襟見肘,才能遊刃有餘。

教育是一門科學,好的教育則是一門藝術。好老師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有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努力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堅持知、情、意的統一,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堅持知與行的統一,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努力使自己成爲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

“知識引導人生,學習成就未來”。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個人,如果不加強學習、不提高學習能力,勢必落後於時代。在知識更新週期大大縮短的當今時代,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按照提出的始終“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鑽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以鍥而不捨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爲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1

歲月如歌,生活如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缺少用生命譜寫大愛的人。身爲一名在鄉村侍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看慣了教師們生活的艱辛,也看多了燃燒激情忘我工作的教師,所以很少有教師能讓筆者感動,至於那能感動得讓筆者流淚的教師更是罕見,不是筆者鐵石心腸,而是西北農村生活的風風雨雨早就將筆者眼中的淚水榨乾了。然而,最近一名叫張桂梅的老教師卻感動了我,感動得我流下了眼淚。

張桂梅,一名其貌不揚,面容削瘦的63名老太太。不認識她的人,根本不會知道她是“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更不會知道這名走在行人中和當地農民一樣樸素的老太太會是頭頂無數“光環”的人大代表,是一名蜚聲長城內外的“全國優秀教師”。她和無數鄉村教師一樣樸實無華,以致於不瞭解她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就這樣一位瘦小的老太太竟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進階中學的校長,也絕對不會想到她所在的雲南華坪女子進階連續十年能高考綜合上線率100%,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她讓一千六百多女孩走進了大學校門。今年高考,華坪女子進階中學159名考生,在疫情影響下還是取得了150名考生全部達到本科線,其餘9人達到專科成績。

張桂梅帶領下的學校教學成績感人,張桂梅的事蹟更感人。她曾肺部患病,可是爲了不耽誤教學,她視生命如兒戲帶病教學,幾次昏迷在課堂,在病情加重後張桂梅兩次手術都選擇在了假期。她收留了幾十名棄嬰,並將她們當自己親生閨女一樣照顧。幾十年她救助了無數生活困窘的孩子,也將一些家貧而輟學的女孩追回了學校……張掛梅的善舉枚不勝舉。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踐行了師者仁心,譜寫了人民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讚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偉大。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2

近日,中央宣傳部追授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以身殉職的李夏“時代楷模”稱號。李夏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在緊急關頭,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的崇高風骨,體現了在羣衆危難時刻,心繫羣衆、捨己爲民的魚水深情,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李夏同志用信仰的力量書寫了平凡中的偉大,他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值得黨員幹部用心學習、用力傳承。

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李夏能夠在危難時刻響應組織號召,挺身而出絕非偶然,李夏殉職時年僅33歲,但卻把最高寶貴的8年時光奉獻給了黨的事業,他在最後時刻體現的無私無畏,既可以從他平時工作表現中窺見,更能從他堅定的信仰中探尋,是他對黨忠誠品格的自然展現。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在急難險重面前挺在前面,始終立場堅定、經受考驗。

學習李夏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李夏做過黨建工作,也抓過紀檢監察工作,無論在那個崗位,他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他不但肯幹事、肯吃苦,還善於把事情做好。在精準扶貧中,他走村入戶幫助村民種上高山貢菊;在紀檢一線,他恪盡職守、真抓實抓,充分展現了紀檢鐵軍的風采。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保持勤勉工作、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始終本着對黨的事業負責、對人民羣衆負責、對單位負責的態度做好工作。

學習李夏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正是懷着對羣衆的真摯情感,平時這個穿涼鞋還怕有沙子硌腳的“城裏娃”,變成了一個爬坡上坎的“本地幹部”。正是始終心繫羣衆,面對肆虐的颱風、山洪,李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羣衆安全。學習李夏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就是要牢記黨的宗旨,同人民羣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帶領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我們要深入學習李夏等先進榜樣,自覺學先進、做先進,以榜樣力量引領前行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3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衆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__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4

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每一名預備黨員在入黨時面對黨旗的莊嚴宣誓。新時代沒有生死存亡的考驗、沒有烽火硝煙的磨礪,如何踐行我們的入黨誓言,用寶貴生命抗擊颱風的基層紀檢幹部李夏爲我們做了生動詮釋。

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是他的真實寫照。今年8月10日,當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挺身而出,奮戰在抗擊洪災和泥石流的一線戰場上。在轉移羣衆的途中,一次突如其來的山體塌方沖走了李夏,讓他33歲的年輕生命戛然而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夏依然踐行了”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一流淌在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守住了初心,擔當了使命。

初心不改,爲人民服務是他的價值追求。李夏在入黨申請書中就寫到,“作爲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他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脫貧攻堅,他用心做好幫扶工作,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提高貧困戶的收入;鄉村振興,他帶頭抓基層黨建,幫助高楊村配齊村兩委班子,發展村裏的菊花種植產業;監督執紀,他堅持原則,立場堅定,敢於較真碰硬,頂住壓力公平公正辦理紀檢案件。

使命擔當,對職責堅守是他的人生選擇。李夏所在的荊洲鄉條件艱苦、路途遙遠,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工作,李夏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而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在日復一日的基層工作中,他選擇認真做好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在人民羣衆財產收到威脅時,他選擇犧牲小我,投入到搶險救災一線戰場之上。在工作和個人中,他始終把工作擺在第一位。

李夏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事蹟讓我們理解了什麼是犧牲。李夏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他是千千萬萬在基層廣闊天地裏辛勤耕耘的基層黨員幹部的一員。做爲他的後來者,我們要學習李夏身上所體現出的共產黨人優良品格,立場堅定、意志堅強、行動堅決,在爲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度過自己“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的飽滿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5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8月31日,央視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播出介紹了“時代楷模”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他用心、用情、用力爲脫貧攻堅事業奮鬥,無私奉獻着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邱軍同志在扶貧一線的感人事蹟在我省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心中有多少責任,腳下就沾有多少泥土。邱軍同志主動請纓投身脫貧主戰場,到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掛職,千方百計引進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地方整體脫貧。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讓廣大黨員幹部羣衆備受感動。

我以後要以楷模爲鏡,向先進看齊,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6

作爲科技工作者,我們有幸生活在科技創新的春天裏,我們的使命是光榮的,責任是重大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陳俊武同志熱愛祖國、忠誠事業的家國情懷;精細嚴謹、精益求精的求實作風;勇於超越、開拓創新的擔當精神;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的高尚品格。傾盡全力,立足崗位、苦幹實幹,爲推進實施集團公司“兩個三年、兩個十年”戰略部署,爲早日實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奮鬥目標,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習陳俊武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簡短6

陳俊武同志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意志品質。作爲一名青年科研人員,自己也要紮根一線,立足本職工作,不要被名、利所累,踏實工作,努力開拓創新,爲支撐中國石化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也是愛國的一種體現。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7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對記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頭銜,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歡的是村民叫他“農民院士”。他的心裏裝着黃土地,裝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氣的院士。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他考取了雲南農業大學,接着又出國深造,之後毅然謝絕悉尼大學的挽留回到祖國,爲祖國,爲家鄉,爲老百姓做科研,做實事。他說他是人民培養出來的科技工作者,那麼一定要讓家鄉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因此,在20__年已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申請到雲南省的蒿枝壩村,去調研,去扶貧。

朱有勇帶着自己的扶貧團隊來到這個邊疆山村,扛起鋤頭,背上揹簍,將他們的實驗室搬到了田坎上,將他們的科研論文寫在了這片黃土地上。村民起初對他們是心存疑慮的,但朱有勇團隊用他們的誠心,他們的堅持打動了村民,他們的“冬季馬鈴薯”將村裏的“冬閒田”變成“效益田”,在不曾開發的“人工松林”裏成功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創辦的技能培訓班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學會了科學種植技術……

不止是朱有勇,越來越多的科研學者活躍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他們走入基層,紮根土地,既是實踐他們的科研成果,也爲廣大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經濟效益,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科技產業支撐。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8

“李夏,洪水退了,大傢伙都平安回家了,衝倒的樹木及淤泥也都被清理乾淨了,你什麼時候回來呢?”荊州鄉的鄉親們熱切的呼喚着,但是卻永遠也得不到迴應了。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李夏同志走了,留下了他面對危險堅定的背影、留下了他對工作的熱愛、留下了人們對他的讚揚。

李夏同志把不畏風險、不懼艱難、忠誠擔當、恪盡職守的精神帶到了抗臺搶險工作一線,用年輕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羣衆危難時刻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不怕犧牲,用實際行動和寶貴的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他做到了“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

學做基層“守望者”,當要有基層情懷。我以爲,當好基層“守望者”,沒有基層情懷是做不了的。就像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幹出了許多驕人成績。而要想獲得“守望者”這份稱號則需要帶着感情、飽含熱情、充滿激情去幹工作,有時候還要有點癡情。同時在遇到困難挑戰時,要能夠敢於亮劍,衝鋒在前,還要具備“穿針引線”的繡花功夫。並且出差比別人都遠,加班比別人都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比別人少。更得到村到戶、爬坡下田,到羣衆中去處理家長裏短……所以擁有基層情懷就是當好基層“守望者”的不竭動力。基層幹部必須堅持羣衆立場,在做事時,牢牢將基層情懷銘記於心。

學做基層“守望者”,重在有過硬本領。古人常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夏同志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堅守基層,幹出實績,在於他練好了“臺下十年功”,才能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唱好“紅黑臉”。唱紅臉時,他能勇於擔當,心繫羣衆,甘做羣衆的“遮陽傘”,更在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臨之時,冒着危險,主動請纓轉移羣衆。唱黑臉時,能做到鐵面無私,敢於鬥爭,堅決揪出幹部隊伍中的“蛀蟲”,將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這些事蹟若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難以登臺演出並演的出色的。因而要想“守望”基層,廣大基層幹部就必須多學多做,勤練基本功,且要堅持紅線原則,推動自我革命,成爲基層的“萬事通”。

學做基層“守望者”,定要能一以貫之。在古代,守望者可以是戍墾邊關的戰士。在如今,亦可以是大山深處教書育人的“園丁”。不過縱觀古今,他們始終都有一個不變的共同點,那就是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都能夠將自己的使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同理,作爲基層“守望者”,也貴在一個恆字。李夏深耕基層,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纔會收穫羣衆“有事情,找李夏”的高度評價。但是堅守基層卻不是件易事,唯有把深耕基層的“初心使命”記於心、踐於行,並以基層情懷爲指引,用過硬本領爲“法寶”,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耐得住堅守的“寂寞”。

李夏在調任績溪縣最偏遠的荊州鄉擔任紀委書記時,其愛人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他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時下基層正是有無數像李夏一樣的幹部默默耕耘,纔有無數基層羣衆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更應繼往開來,當好基層李夏式的基層“守望者”,爲基層航行保駕護航。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19

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投身新戰場——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20__年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41%。這一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誰來牽頭挑起重擔呢?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幹!”

說幹就幹,朱有勇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紮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導種冬季土豆,農民剛開始不積極,他跟村組幹部搞起了示範種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車子陷進了泥坑,他第一個下去推車,任憑泥巴濺了一身;尋找水源時,他拄着柺杖穿行在雨後溼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駐村扶貧,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戰服”。他要求參加院士指導班的學員都要穿上迷彩服,因爲這樣可以一掃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激發起奮鬥的姿態來。

種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種出藥企搶着買的“有機三七”,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把“冬閒田”變“致富田”,老百姓的評價,就是朱有勇脫貧戰線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

他經歷過艱難困苦的年代,對貧窮和飢餓的記憶刻骨銘心。“農民種地很辛苦,但再怎麼拼命幹活,種的糧食仍吃不飽。”他甚至做夢,一個玉米稈上結出五六個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結西紅柿、下面長土豆,這樣大家就能吃飽了。

“讓農民過好一點,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說。

恢復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雲南農業大學。讀大學期間,他成績優異,名列班級第一。畢業前夕,朱有勇成爲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黨組織派人與他談話,他表示:“我願爲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身,畢業後絕對服從組織分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句承諾,映照了一名共產黨人初心不改的一生。

留學澳洲,他本來有機會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資可能相當於國內一個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國,立志“科研報國”。

20__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把雲南農業大學獎勵的200萬元悉數捐出,在學校成立“有勇獎學基金會”;20__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他又將200萬元獎金捐贈給了基金會……

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農民裝在心裏。朱有勇說:“看到科研成果在千萬戶農民家裏開花結果,比拿多高的獎金、發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

學習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個人心得體會 篇20

眼下是今年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時節,連日來,在石屏縣、建水縣10萬畝冬季馬鈴薯地裏,村民們正忙碌着種下種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推進着。

“冬春季節,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絲,5盤中有4盤是雲南產的。”提起冬季馬鈴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節過後至5月中旬,國內市場都沒有馬鈴薯鮮薯,雲南發展冬季馬鈴薯可填補市場空白,提高產品效益。”朱有勇說,利用雲南“冬無嚴寒”的特殊氣候條件,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期,種植冬季馬鈴薯。從20__年開始,朱有勇帶領團隊在雲南種植冬季馬鈴薯,並迅速推廣了1000多萬畝。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的價格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種植冬季馬鈴薯逐漸發展成爲山區農民的一大致富產業。

無獨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貧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大塘子村舉行了林下有機三七競賣。當天,聞訊趕來的商家現場激烈競拍,最終以高價拍走剛挖出土的有機鮮三七。

“三七種植有個難題,就是種完一茬後,十幾年都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種植三七,農業上稱這種現象爲‘連作障礙’。”朱有勇說,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不停地探索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產栽培纔是導致“連作障礙”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改變生產方式。朱有勇帶領團隊模仿三七生長最適合的溫度、光照條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條件,形成了一套克服連作障礙的人工仿生技術,20__年以來已在石林、尋甸、文山、瀾滄等地示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中藥材種植中連作障礙難題。

近年來,朱有勇結合雲南多樣化的氣候地理特點,將生境多樣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農業中,葡萄“打傘”的避雨栽培技術,解決了我省葡萄成熟時節與雨季重疊導致減產的關鍵難題;他帶領團隊在香格里拉乾冷河谷區建立葡萄優質高產化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推動打造世界級高端優質葡萄酒產業;帶領團隊實現紅河谷檸檬黃龍病的生態防控……一步一個腳印地穿行在田野間,一滴滴汗水撒在農作物上,一份份實惠送到農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實際行動將一篇篇論文實實在在地寫在雲嶺大地。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