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個人>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精選>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29篇)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29篇)

全書匯 人氣:2.18W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

六一兒童節,多麼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節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卻有着悲壯與偉大: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29篇)

20__年六月一日十八時左右,兩名兒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老師以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衆聯手接力下,這兩名落水兒童被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風華正茂;三十五歲,教書育人;三十五歲,責任與擔當。王紅旭老師被定格在三十五歲的光輝年齡,他的英雄事蹟傳遍全國,他的高貴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愛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紅旭老師的心靈。噹一聲求救映入耳際——“救命哇,救我的娃兒啊!”突然聽到的一聲淒厲慘叫,年輕的媽媽癱軟在沙灘,衆人目光驚愕,而王紅旭老師正從百米之外,奔過一片草叢,狂奔衝向江邊……這是王紅旭老師留給我們最後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兩名孩子得救了,他卻被無情的江水……正是愛孩子的思想使他義無反顧,英勇救人。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作爲一名老師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也是黨和國家對我們老師的基本要求。王紅旭老師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體現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捨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精神品質;以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風範;以胸懷大愛的師者仁心,鑄就了師愛永恆的精神豐碑。

其次,良好家風的薰陶,是王紅旭老師美好心靈的基石。王紅旭來自一個農村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鄉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家庭是當地鄉親們口中的“書香門第”。上高中時,他每逢回家就主動給八十多歲的奶奶洗腳。在老家,只要見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擔子走不動時,都是二話不說接過來幫着挑。救人之事也不勝枚舉: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動救護不慎從遊樂設施摔下的頭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場上聽到學生叫喚都會立即衝過去……

品味着王紅旭教師的英雄事蹟,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要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爲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必須知道愛學生是立業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我們的學習是爲了更好的肩負起我們的責任。教育要讓學生終身受益,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甘爲人梯、樂於奉獻,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們要做到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相信有我們全力的付出,教育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

觀看視頻,幾度哽咽,王紅旭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們震撼,爲了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3歲的兒子還在岸邊等爸爸帶他回家,父母還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這一天,王紅旭老師家人永難遺忘的一天,因爲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兩個生命,拯救了兩個家庭,可您再也沒有回來。

看視頻聽講述,這一天就在這天,本該陪3歲孩子開開心心過節的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事發地點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一對兄妹(一人六歲,一人五歲)意外落水。在此危急關頭,重慶育才小學的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最終兩個孩子被救了起來,但體力不支的王老師卻被湍急的江水捲走,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人間。

意外無情,人間有愛。

當發現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後,入黨申請書周圍的羣衆迅速自發開展了救援行動。大家手拉手,築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人牆”。

而在“人牆”最外延的正是王紅旭老師。

大家緊緊拉住彼此的手,在滾滾江水中站穩。接着,從王紅旭老師手中傳遞出一個女孩,人牆立刻接力,大家一個一個地傳遞着生命,將女孩託舉到安全地帶。

接着,王紅旭老師又救起了那個男孩。

兩個孩子脫離了危險,然而人羣還沒來得及慶祝,王紅旭老師就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日下午,在距離落水點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員發現了王紅旭老師,但他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了。

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說,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

王紅旭老師母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痛哭失聲,她說,在最後關頭,他自己都快沒有體力了的時候,他還不忘把兩個孩子往岸上推。

這已經不是王紅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熱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師,工作負責認真,待人友善。當他離去的噩耗傳回學校時,全校師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點,王紅旭的告別儀式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寶山堂殯儀館舉行。數千名羣衆自發前來悼念,人們靜默地送別着這位捨己救人的英雄。

“捨身有義古渡英傑救幼童,江水無情育才園丁鑄大愛”,低垂着的輓聯讓悼念廳氛圍更加肅穆。

在江邊,也有羣衆悼念,獻花寄託哀思。

同時,重慶市委宣傳部、範文參考網手機版重慶市文明辦追授王紅旭爲“重慶好人”。

據瞭解,王紅旭老師是家中獨子,還有個剛滿三歲的孩子。

他救起了別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兒要怎樣面對這幕慘劇?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悲痛。

我們無意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場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悲劇。

但是在悲痛之餘,仍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在暑假即將來臨的當下,身爲家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防止意外。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3

爲進一步宣傳和學習王紅旭同志的先進事蹟,大力弘揚他“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龍江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關於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的通知》要求,我校積極貫徹落實,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20__年7月7日,組織全體教師深入開展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師德專題會議。

會上馬書記傳達了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哈爾濱市教育關於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的通知,詳細講述了王紅旭舍已救人的事蹟。

王紅旭同志,男,漢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8月參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區育才小學體育教師,入黨積極分子,一級教師。

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連日來,王紅旭同志的英雄義舉深深地感動着每一個人,他捨己救人的事蹟被廣大幹部羣衆廣爲傳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告別悼念活動中,數千名羣衆自發前往送別、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王紅旭同志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有”好老師的模範代表,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學習榜樣。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爲”的優良傳統,詮釋了人民教師“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

馬書記號召全體教師向王紅旭同志學習,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教師們認真學習先進事蹟,並做好筆記,每人結合事蹟撰寫了心得體會,並在教師工作羣開展了交流活動。

教師們在學校工作羣裏發表感言,還紛紛表示,王紅旭老師在危難關頭,毫不猶豫、捨生忘死,勇救落水兒童,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要積極學習王紅旭的事蹟,學習他臨危不懼、見義勇爲的傳統美德,學習他正直無私、助人爲樂的優良品質,學習他舍已救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學習他樂於奉獻、敢於獻身的高尚情操。充分認識開展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活動的重要意義,在學校營造學習英雄、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四有好老師。

透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交流等方式,大力宣傳王紅旭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弘揚新時期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我校將把學習王紅旭同志英雄事蹟活動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當前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與“師德師風建設規範化常態年”提出的“突出師德楷模引領,發揮示範作用”系列活動結合起來,把學習活動作爲當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要把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厚植家國情懷。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4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於民族之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進一步弘揚見義勇爲的精神,具有特殊的意義。生活中,見義勇爲的感人事蹟不斷涌現。20__年6月1日,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全國優秀教師”王紅旭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見義勇爲篇章。

20__年6月1日18時左右,2名兒童在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衆聯手接力下,2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35歲。在危難時刻捨身勇救兒童,王紅旭老師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他的事蹟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完美的註腳,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見義勇爲,樹立了正能量,值得我們去書寫和銘記。

我在網上翻看拜讀有關王老師事蹟的點點滴滴。知道了他是同事們眼中愛崗敬業的楷模;是學生們心中豪爽義氣的大哥;他也是父母心中孝順懂事的兒子;是妻子心中深情脈脈的丈夫;是兒子心中高大萬能的爸爸;他也是教師世家綻放的光榮花一朵,讀大學時就曾留下過英雄救人的故事……唯有犧牲多壯志,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對人生境界的高尚追求,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陽。這位可敬的人民教師用一顆赤子之心,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鄭重承諾:作爲一名教師,我渴望成爲黨的大家庭中的一員,願爲各族人民的利益奮鬥終身。

王紅旭老師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人熱愛教育事業、從事教師職業的家風傳統,傳承德高爲師、身正爲範的家訓師風,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充分展現出教育世家的精神風範和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老師,他是人民教師的楷模,我們永遠懷念他。

我作爲教師中的一員,一定要以王紅旭同志爲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潛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誠情懷,學習他以德施教、爲人師表的品格風範,學習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爭做爲學爲人的“大先生”、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在我校形成崇德向善、尊重英雄、弘揚正氣的濃厚氛圍,讓榜樣力量轉化爲全體教師的實踐行動,聚力譜寫教育事業新篇章。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5

他對退休老師很有耐心

我們育才小學建校近六十年,共有一百多位退休教職工。在學校,旭哥(同事稱呼王紅旭)還兼任人事相關工作,爲教職工做好後勤保障。作爲人事幹部,旭哥對退休老師們很有耐心。有一次,一位退休教師收到幾條金融資訊,向他詢問學校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他仔細查閱相關檔案,幫助退休教師梳理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詳細解釋,避免了老師上當受騙。

他是同事眼中的知心大哥

自任職以來,旭哥一直負責學校田徑隊的訓練工作。旭哥一直把我當妹妹,對我很關照。從我進校開始一直到去年,都和他搭檔田徑訓練!我性格很急,而他卻很淡定,經常開導我:“不急不急,有旭哥在,成績不會差!”我倆常常都訓練到六、七點才下班。比賽場上,我比隊員還緊張,他總是給我說:“別擔心,讓他們自己比,不要給他們心理包袱!”旭哥就像一個知心大哥,經常能化解我心頭的烏雲。

他和同事約定當“裁判搭檔”

剛剛結束的藝體科技節,我有幸和旭哥一起當裁判,負責跳繩和跳高項目。遇到想要仲裁回看視頻的同學,他都會目不轉睛端着手機一遍遍給孩子們數。有一次,因爲相差5個數,一分鐘跳繩,慢放回看,眼睛都不敢眨,用了將近15分鐘。每天裁判工作結束時,旭哥都會客客氣氣給大家說辛苦了。

後來,我們幾個老師笑着說:“能和旭哥一組當裁判太幸福了,下次運動會我們還在一組,旭哥笑着說要得。”

這也許是句玩笑,但在今天,我更希望這是句約定,多希望這個約定能實現啊……

他是新進教師心中的旭哥

生活中,旭哥像哥哥一樣照顧關心我。去年因爲新冠肺炎疫情,春節沒有回家。旭哥得知後,給我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並邀請我去他家吃年夜飯。我們聊工作、聊生活、聊父母,每一次聊天都很開心,讓我這個獨在異鄉的外地人,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

這件事,彷彿發生在昨天……

他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

王老師平時訓練很和藹,跟我們很親近。我們調皮玩耍,王老師就和我們一起玩。後來畢業了,我們回去看他,他總說我們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其實,他也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

每當我們達成訓練目標,他總是要獎勵我們。之前他獎勵我的那個足球,現在都還放在家裏。印象最深的事,三年級時,我學習下滑,體育也沒有起色,媽媽建議我暫停田徑訓練。得知這個消息,王老師找到我媽媽,耐心地給她做工作,我才得以繼續訓練。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6

萬里長征總有第一步,錢海軍“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於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承諾。

1999年的一天,錢海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區的社區文書陳亞麗。“海軍師傅,你是電力方面的專家,以後小區居民有什麼電力故障,你能不能幫忙給大家修一修?”“好的,沒問題,有什麼事情你儘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說完,錢海軍就爽快地答應了。

在農村出來的錢海軍看來,鄰里間互幫互助,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更何況自己有這門技術,幫忙不過是舉手之勞。早在慈溪市周巷職業進階中學鉗工班就讀的時候,以義務掛箱服務的方式溫暖羣衆的徐虎就走進了他的視線。“爲人民服務從點滴做起,貴在堅持。”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錢海軍學習的目標。

在爲社區服務的過程中,錢海軍發現了一個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羣體:獨居老人。慈溪的城區有不少老小區,住在裏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邊,或是失去了老伴獨自生活,不僅生活起居上存在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獨無助。“誰都有老的一天,誰都有渴望關心和幫助的一天,趁年輕,我一定要多服務這些老年人。”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7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爲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爲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後,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衝起煤層,火光就跟着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裏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說。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衆議,冒着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迴風巷,下井檢視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說,“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8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吳蓉瑾爲當地人熟知,始於“情感教育”。20年前,關注到一些孩子出現情感淡漠、自我意識過重等問題,她積極探索,每週利用15分鐘午會課時間,開展情感教育課,提高孩子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後來,她和同事們一起,把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構建起了包括8個板塊、20個專題的情感教育體系。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吳蓉瑾曾這樣告訴同事賀春秋。賀春秋剛入職時,不小心摔倒受傷,吳蓉瑾指導她以此爲素材,上了賀春秋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課——《愛護我自己》。賀春秋說,那節課上,她和學生們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受傷經歷,互相提醒,彼此關心,“那些溫馨的情景十幾年了還歷歷在目。”

吳蓉瑾的微信朋友圈常常“曬娃”。開學這幾天,曬得最多的是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時專注的目光、吃飯後沾着飯粒的小臉……張張照片都滿溢着她對孩子的喜愛與呵護。

每個學生畢業時,吳蓉瑾都會贈送一張附有自己聯繫方式的卡片。常有已畢業的學生找她交流,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也慕名找她,吳蓉瑾也樂意提供幫助。

“每天都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細節”

作爲教育專家,吳蓉瑾多次來往於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區之間,爲各地教師開展培訓。“吳校長去過很多地方,卻沒有旅遊過。”一名老師說,吳蓉瑾總是把培訓課程安排在下午,當晚返回,爲的是第二天一早就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

白天,除了聽課,她最常做的是在教學區走走看看,每天都有上萬步。“看孩子們上課時的狀態怎樣、寫字姿勢是否正確,琢磨怎麼教導他們文明規範……”吳蓉瑾說,“每天都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細節。”

3年前,吳蓉瑾被派遣流動到上海市郊的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我們叫她‘鐵人校長’”,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教師譚珂告訴記者,吳蓉瑾不僅爲學校設計了適合學生學習能力、滿足個性發展需要的幾十門校本課程,建立“每週一研”“三三製備課”等活動機制,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更將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下午6點多,送走放學的學生,吳蓉瑾還要與學校的資訊化建設團隊開會,辦公室和會議室的燈光,總要亮到晚上10點。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9

關於女孩輟學再多的概念,都不如一個現實畫面來得直擊人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個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鐮刀和籮筐,望着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地說,當我下車詢問小女孩怎麼了?她哭着說,想讀書,可家裏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的話和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張桂梅的心裏,她覺得應該給山裏的窮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中。

於是,這個15歲便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的外鄉人,經歷了生死一線間的重病教師,創辦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華坪女高。建校12年,張桂梅和她的教師們帶領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張桂梅說。

1800多名貧困女孩走進大學

20__年高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高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說。

作爲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爲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惡性循環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爲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__年起,她開始爲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爲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爲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進階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爲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爲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爲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爲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杆下抹淚:“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後,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說咱們開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後,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起牀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裏迴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爲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張桂梅說。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__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脫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溼潤了。她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援。因爲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0

20__年6月1日,本是普通人幸福而又平凡的一天,然而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溺水兒童,讓自己的生命定格到了這一天。

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一對兄妹意外落水,危難之際,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救下了兩名兒童,但是因體力不支被水流沖走,第二天下午才找到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的他。事發現場的目擊者回憶“如果他當時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看到這句話我頓時淚目了,他把生的希望給了孩子,他用生命托起了師魂。

同時,王紅旭老師的事蹟也給我們起到了警示作用,未成年的防溺水教育不容忽視,現在七月份正值暑假,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重視未成年人的防溺水教育。

王紅旭老師用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以王紅旭老師爲榜樣,學習他爲人師表、無私奉獻、捨己救人的精神,以及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對學生的摯愛,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立德樹人使命,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教師。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1

“時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組織宣傳的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充分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是具有很強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的先進人物。邱軍、孫麗美常年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是奮力擔當作爲的優秀黨員幹部代表。

廣大幹部羣衆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從英雄模範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努力把學習黨史和推動工作結合起來,爲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

“昨天‘時代楷模發佈廳’發佈了邱軍和孫麗美兩位‘時代楷模’的事蹟,刷爆了朋友圈,今天單位再次組織觀看,依然震撼,作爲一名基層黨員,我的工作崗位也是爲民服務,我要以兩位楷模爲榜樣,努力做好手上的每一項工作,切切實實爲人民羣衆辦實事。”市政府辦文教科四級主任科員林海表示。

“觀看學習了邱軍、孫麗美兩位‘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蹟,被他們無私無畏,衝鋒在前,爭作表率的精神深深感動,他們用生命詮釋了‘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詞。”市審計局財政金融審計科二級主任科員林謝宏表示,作爲一名審計幹部,在今後的審計工作中,要深入基層一線,做好鄉村振興資金“最後一公里”的跟蹤落實。

“孫麗美同志紮根鄉村、服務人民,在平凡的基層崗位中,譜寫出不平凡的美麗故事。”市醫療保障局機關黨委副書記陳靜雯表示,作爲一名醫保黨員幹部,要以孫麗美爲榜樣,堅守爲民初心,立足本職工作,用心用情解決好羣衆急難愁盼的醫保問題。

“邱軍、孫麗美同志的先進事蹟催人奮進,是奮力擔當作爲的優秀黨員幹部代表。作爲一名信訪幹部,我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從英雄模範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切實當好羣衆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市信訪局接訪科科員(掛職)俞敏華說道。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2

時間回溯到20__年7月,山東港口青島港提出了自己的時代之問:能否打破國外幾十年的壟斷,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爲“大國重器”,也被稱爲“貴族碼頭”。20__年10月,青島港經過反覆遴選,任命了既有專業技術功底,又有一線實踐經驗的張連鋼,擔當“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

“我23歲大學畢業就進入青島港,37年來一直在碼頭上摸爬滾打。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是我多年的夢想,而這一天終於來了!”接到任命時,因肺癌手術尚在家休養的張連鋼興奮得像個孩子。

20__年10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項目組吹響了“集結號”。李永翠、李波、張衛、呂向東、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強、王延春等8個核心成員加上其他骨幹共25人,其中黨員21人,成立了攻關團隊,在張連鋼的帶領下,開始了衝擊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艱難跋涉……

立項之初,項目組成員連自動化碼頭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抱着虛心求教的態度,張連鋼帶領大家先後奔赴荷蘭、英國、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取經”,但國外同行“連捂帶蓋”,技術壁壘讓項目組備受煎熬:不準下車,不準拍照,不提供任何數據。

“他們說憑咱們現在的技術,做出這個碼頭至少10年,建議我們直接購買他們的成熟技術!”隨行翻譯板着臉低聲對張連鋼說。

“僅僅一個口岸業務的小小模組,外國供應商就報了5000工時,摺合人民幣780萬元,如果全部用國外方案總花費更是不可想象。”團隊資訊技術組負責人徐永寧回憶。跑了一圈,沒求到“真經”,卻讓項目組清醒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還得靠自己。

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是ECS系統,當時全球自動化碼頭設備控制系統的唯一供貨商是荷蘭TBA,不僅技術不開放,還有捆綁銷售等問題。掏錢買人家的東西,只能用不能動,“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張連鋼決定:擺脫壟斷掣肘自己幹,與上海振華聯合開發ECS系統。

“最艱難的時候,是我們對ECS研發進行階段評估後,發現功能根本達不到需求,幾十億元的投資可能轉不起來了,開工時間也得拖後好幾年。”團隊IT組負責人李永翠告訴記者,那天的會議室一片死寂,最後,張連鋼打破沉默:“做不好,我們就排隊跳海。我第一個跳!”

從那天起,項目組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10點前熄滅過。10個月後,當GE資深專家Simon看到項目組整體方案時大爲震驚:“不可思議!我必須說,你們的模式纔是最符合自動化碼頭建設方向的模式!”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3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衆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要讓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需要科技力量注入,更需要農業方面的科技人才去打頭陣。像“時代楷模”朱有勇這樣的脫貧攻堅人才越多,貧困地區的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強。朱有勇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落後面貌,爲廣大科研人員投身脫貧攻堅樹立了一面旗幟,也爲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了更好的示範。

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要改變當地面貌,既要爲脫貧“輸血”,更要爲他們凝心聚力“造血”。只有在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上多一點引領和奉獻人才,才能更好地讓當地農民改變陳舊的觀念,學會改變等靠要的落後思想,學會負重奮進、急起直追。像朱有勇這樣的立志改變農村面貌的科研帶頭人越多,脫貧攻堅戰勝利就越能贏得先機。一貫以來,爲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朱有勇不僅把自己的專利無償獻出來,甚至爲了和“民族直過區”落後村子的村民有心靈的交流,從頭學習拉祜話。爲了改變老鄉們的觀念,他進村入戶去動員。爲了給鄉親們示範,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了田地裏,先後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如此竭盡全力爲邊貧地區“造血”,才能爲當地的脫貧攻堅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鄉親們在脫貧攻堅戰中精神倍增,加速前進。

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領頭羊”。只有多一點像時代楷模朱有勇這樣的“科研利器”、“思想鑰匙”,才能更好地在脫貧攻堅戰中改變村民的思想,以先進科技生產方式去攻下貧困的堡壘,主動破除陳規陋習,爲落後地區輸入奔騰的“血液”,助力老百姓走出落後,用文明的風尚、勤勞的雙手去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更美麗的家園。

今天,我們學習朱有勇院士,無論是當地羣衆,還是廣大科研人員,就要學習他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積極傳承和發揚朱院士的精神,胸懷家國,腳踏實地,爲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4

爲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忠實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砥礪奮進,黨中央決定,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於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爲民奉獻、一輩子堅韌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無私無我地在平凡崗位上奉獻着自己、燃燒着自己,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餘項榮譽稱號。

張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邊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她堅持每週開展1次理論學習、重溫1次入黨誓詞的組織生活,發揮黨員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她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爲學校留住了學生,爲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吃穿用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她以堅韌執着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5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爲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爲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透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爲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爲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溫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着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6

20__年3月5日,慈溪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在慈溪市民政局完成註冊,成爲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公益組織。

如今,該服務中心已發展了25支志願服務分隊,擁有在冊志願者1219名。500餘名社會志願者以及掌起陽光託養中心、慈溪市消防中隊、周巷職高、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古塘街道義工銀行等16家集體志願者,更是參與共鑄了“錢海軍”公益慈善品牌。

20__年,在錢海軍的建議下,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啓動“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項目。項目以“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爲初衷,爲當地1200多戶殘疾人貧困戶家庭提供安全穩定的用電環境。

20__年,有的援藏志願者發現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用電隱患突出。錢海軍得知後,決定把“千戶萬燈”照亮計劃帶往雪域高原。

自啓動以來,“千戶萬燈”照亮計劃遍及浙江、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累計走訪上萬貧困戶,改造6047戶,行程20餘萬公里,惠及6萬餘人。

“作爲一名具備專業技能的志願者,我希望不只是做一名‘點燈人’,更能使這盞燈成爲百姓身邊的‘長明燈’。”錢海軍說。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7

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很多人會唱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這些淺顯易懂的歌詞是朱有勇爲宣傳科技扶貧,專門爲當地少數民族羣衆寫的,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正是他在瀾滄的“家”。

蒿枝壩二組是個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乾淨飲水等建設。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貧團隊幫助這裏爭取到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重點實施綠化、美化、亮化。道路兩旁和公共綠化帶種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後增添了果樹,村寨裏有了路燈,新發展了馬鈴薯、蔬菜、水果等產業。20_年,蒿枝壩實現了脫貧。

家變美了,收入增加了,衛生習慣也改變了。“家家戶戶、公共區域打掃得乾乾淨淨。老百姓精神狀態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說,“我爲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科研精神

“家”越變越美的過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貧中不斷探索的過程。

剛到蒿枝壩住下時,朱有勇就給了村民們一份見面禮——每家10只小雞、兩隻豬仔。“養大,賣掉,基本可以達到脫貧標準。”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效果不好,“雞豬養大後,都被村民自己吃了,變不成收入。這樣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還是得靠產業。”

反覆地調研、思考、討論後,朱有勇確定了科技扶貧方向和目標。

“中興呀,你們的任務很重,但是瀾滄不應該窮啊。”調研後,朱有勇語重心長地對瀾滄縣委書記楊中興說。

在朱有勇看來,瀾滄縣發展的短板和優勢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熱資源非常豐富,但產業發展、科技應用等方面有着明顯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專家一道,對瀾滄縣科技扶貧進行了定位——立足地區資源稟賦,依靠科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效益。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項目。儘管已經有了完整的技術體系,也有實踐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堅持不鋪攤子,不搞冒進,必須在當地完成試點、總結,再推廣。

尋找林下三七的示範點比較艱苦。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有塊林地,土地、光熱、人工林等條件都具備,但是沒有親眼看到水源情況,朱有勇一直不放心。當時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沒有路,但朱有勇堅持要去水源地檢視。“撿了一根樹枝當柺杖,朱院士就鑽進樹林裏。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計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幾跤,他不準扶,爬起來繼續走。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了好幾處。”一同前去的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說。親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範點。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爲瀾滄縣脫貧摘帽的重要產業。蔬菜、水果等產業也基本完成了試點、示範,準備推廣發展。

“朱院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是我們全縣幹部羣衆學習的標杆。”楊中興說。

作爲院士,他親自給農民學員講課,手把手傳授技能,培養出上千名鄉土技術員和致富帶頭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來到竹塘鄉大塘子村的實訓基地,檢查院士指導班的培訓情況。

思茅松樹下,60名來自各鄉鎮的學員正在練習林下三七的點種。朱有勇來到學員中間,接過一把耙子,示範起拉種植溝。示範幾遍後,他讓身旁學員操作。“輕一點,邊抖邊拉耙子。”“對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學員豎起大拇指。教完拉溝,他拿起幾個三七種,擺放到種植溝裏。“每壟地是1.4米寬,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對學員大聲說,“每個人都來操作一下。過兩天每個人發1000棵苗,就是你們的家庭作業,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懶,我們要到實地抽查的。”

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是朱有勇和扶貧團隊的全國首創,針對瀾滄縣素質性貧困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由院士和專家授課,手把手講解和傳授農業實用技能。

中國工程院派駐竹塘鄉掛職副鄉長毛如志博士說,20_年以來,院士指導班已經招收了24個班1320名學員,學習內容包括了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中藥材、冬早蔬菜、熱帶水果種植和養殖技術等。

“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院士指導班全新的教學模式,爲瀾滄縣培育了一大批立足農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帶頭人。

這一期三七班10月份開班,第一天軍訓,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課。隨後的課程都在林子裏的實訓基地,老師邊講解邊示範,學員現場實際操作。林下三七課程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結業,能夠學到林下三七從種植、管理、採收全過程技術要領。謙六鄉和平村丫口寨小組學員張開明說,和平村來了6個學員,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資發展120畝林下三七,公司答應,他們結業了就可去當管理人員和技術員。“每個月會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資吧,等過幾年我也想自己種些三七,收入會更高的。”張開明說。

他因地制宜找準突破點,把山區的高原特色農業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竹塘鄉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穫了第一批林下有機三七。“我的三七沒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點懊悔。即便這樣,三七還是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賣過三七花,可能有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學員。回家後,她投入2萬多元種了2畝,家裏還有其他產業,精力分散,三七地沒有好好管理。“種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細。”李娜努說,“如果不是自己種出來了,真的不敢想象,我們拉祜族山區羣衆也可以種這麼精細的東西。”

迴歸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農藥化肥,是品質優良的有機產品,價格高效益好,因此對技術要求高,投入也較大。

根據林下三七的產業特點,朱有勇和扶貧團隊加強與企業合作,爲當地引進、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目前,已有深圳田豐科技有限公司、瀋陽龍寶集團公司、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縣落戶,使林下三七產業進入了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軌道。院士專家團隊還制定了瀾滄縣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技術規程,堅持規劃控制、堅持嚴格審批,嚴格種植標準、嚴格基地管理,力爭將瀾滄林下有機三七打造成爲全國三七行業中的著名地理標誌。

當地的農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獲得了不錯的收入。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3戶279人。20_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45人,貧困發生率達90%。20_年至20_年,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小廣扎村民小組種植林下有機三七1280畝,農民透過租賃林地、爲企業管護林下三七,成功實現脫貧,20_年人均純收入達4674元。

“我們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婦女日子最好過了。手機比我們的好,一人有一輛摩托,樹林下上班,不曬太陽,面板還白。”李娜努說,明年她還要接着種林下三七,多種一些。

“瀾滄江邊蒿枝壩,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萬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寫日記,過幾年,他想把在瀾滄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20_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學習感想

初冬,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田地裏,村民正圍着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聽他講解種植注意事項。在他的團隊推廣下,冬季馬鈴薯已成爲山區農民的致富金寶貝。朱有勇常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纔是真的好。”

●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

“用化學農藥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用什麼控制病蟲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試時被這個問題難倒。此後,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項題爲“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60%以上。

靈感來自朱有勇與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發病程度卻很輕微。

從田間地頭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成爲朱有勇團隊解決農業難題的鑰匙。在建水,他們成功推廣了以科學滅蟲“酒石榴”的技術,當地石榴產業逐漸壯大。如今,他又帶着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項目研究來到了瀾滄。

研究林下三七項目10多年,在瀾滄這個天然大實驗室裏,朱有勇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思茅鬆鬆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明顯抑制作用,松林環境可以提供天然“涼棚”。不使遮陰網、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在保證藥材優質生產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爲當地開拓出產業脫貧致富新路徑。

●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

20_年12月,朱有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爲雲南農業教育科研系統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學校獎勵的200萬元,成立雲南農大“有勇獎學基金會”,激勵學生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他把被企業高價求購的中藥材林下種植核心技術帶到瀾滄,無償把扶貧企業給予的15%技術股全部拿出來分紅。

從事科研幾十年,朱有勇始終以技術推動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到了60歲,這些畢生所學成爲科技扶貧中的法寶。

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着他的學生。作爲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項目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爲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

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後,越來越多的教授、專家加入到扶貧隊伍。

●授人以漁,科技力量生根發芽

今年4月,馬鈴薯評比大賽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院士科技小院舉行,村民馬正發、衛成金雙雙問鼎“薯王”。

馬正發是朱有勇在瀾滄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班第一期學員,爲期3個月的培訓裏,朱有勇和專家從選種到定植,從種子處理到後期管理,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每個技術環節,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協調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朱有勇創辦了“鄉(鎮)農技人員+學員+農戶”模式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以瀾滄各個產業示範點爲實訓基地,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羣衆。

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與種植、畜禽養殖……在院士培訓班上,近1500名農民學員學成而歸。像馬正發這樣的學員,返回村寨就帶動村民一起種植一起收穫。

朱有勇想得更遠,要實現“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未來會有更多培訓班、職業學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帶頭人、新一代農民,我也會接着做下去”。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8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雖然20__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今年98歲的她到現在還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會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她說“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餘生的時候,李桓英卻毅然放棄“小我”的修養生息,爲麻風防治事業貢獻餘生的力量,實屬俠之大者,憂國憂民,令無數人敬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青澀懵懂的青蔥歲月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時光,從血氣方剛的盛年時代到老驥伏櫪的遲暮之年,年輪雖抵擋不住歲月的沖刷,生命芳華卻因時間而沉澱。即便歲月洪流再猛烈,也衝不走你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業擔當的執着和永不止步的奮鬥之勁。再看百年光輝歲月,流走的是年輪,不變的是你“赤誠無私”的情懷。

從國外輾轉回到國內的“堅決”中,有你的忠肝義膽、家國情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夠成就一生偉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都不失擁有一顆赤誠之心。在當時,29歲的李桓英已經就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但七年任期結束後,她決然地拒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聘任,瞞着家人、經過幾經周折,回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爲的是報效祖國、爲國奉獻。記者在採訪李桓英“爲什麼回到祖國?”李桓英說:“我不忘本、我應該回,正當其時。”正是那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爲國爲民的忠肝義膽,才讓她始終不忘當初努力的初心與立下的誓言,才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外國高薪,也要爲國家、爲人民履職盡責,這無疑是一種魄力、一種擔當、一種奉獻。在大家都不願從事的事業領域,她擔起了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當大家在瓶頸於溫飽線周圍、陷入健康危機之時,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爲病人送去藥品與醫療技術;就這樣,在一步一步的走訪、調研、研究和論證中,研製出了麻風病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帶領國人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李桓英這種“舍小家爲大家”情懷的背後,彰顯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赤誠與熱愛,對人民的惦記與關懷,令無數人感動至極。

從羣衆到共產黨員的那份“虔誠”中,有你的赤膽忠心、執着堅定。“我回國不後悔,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黨旗飄飄,我們始終敬畏那片紅色理想;拳拳誓言,我們始終向黨致敬靠攏。從南湖紅船啓航,經歷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革命建設、托起築夢底盤,走過改革開放、創造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偉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李桓英深深知道並時常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堅定向黨靠攏、跟黨走,始終發揮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虔誠地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羣衆到共產黨員的“路上”,她執着堅守着那份虔誠,她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擔當作爲中不斷詮釋着對黨的忠肝赤誠與堅守摯愛,終於在95歲成爲光榮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它不止給予我們榮譽自豪,更是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我們作爲新時代黨的建設者、推動者,要錘鍊堅強黨性,培植黨性修養,永保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用忠誠、擔當、無畏向黨感恩獻禮。

從退休到重回崗位的那份“堅持”中,有你的篤定擔當、恪盡職守。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98歲毅然回到工作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歲。這質樸而又堅定的言語間,我們深深感受你對工作的摯愛和對理想的那股執着。試想,98歲的你會在幹什麼?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安享餘生歲月,並不會像李桓英這般地偉大,即使接近期頤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不是自己安樂的晚年,而是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桓英要將歲月年華都拋灑在“工作”中,要將一生都奉獻給“人民”,這是多麼偉大的擔當與情懷。處在基層一線的年輕幹部,要學習李桓英這種敬業奉獻的精神,要善於在艱苦環境、基層一線中磨練、拼搏、奉獻,牢牢揣緊內心的承諾與誓言,扛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只爲幹好本職工作而詮釋自己的赤誠。

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這個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長度去丈量,這份擔當使命需要一生的執着去堅守。只要生命還未真正殆盡,守初心擔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續……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9

天藍雲白,陽光燦爛。和平方舟即將啓航,這是自20__年以來,該醫院船第七次執行“和諧使命”任務。

上午10時許,醫院船起航。雄壯的汽笛隨之拉響,宣告着和平方舟全體官兵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站坡的官兵個個英姿颯爽,向碼頭歡送的首長、戰友和親人揮手告別。

和平方舟“和諧使命-20__”任務,是前往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斐濟、湯加、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格林納達、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厄瓜多爾等多國進行醫療服務,預計將歷時205天。

和平方舟相當於一座海上的三級甲等醫院。按航行計劃,從舟山出發到第一站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斯比港,將歷時15天。在這15天航渡期間,和平方舟的官兵在忙什麼?

開啟和平方舟的航海日誌,原來船上的官兵把訓練和任務緊密結合,他們“航行一路、訓練一路、提高一路”。7月4日上午,和平方舟舉行了一場複雜海況下的全員額、全要素、全流程的海上醫療救護與後送演練。

“前方一艘某國滾裝船起火併發生爆炸,船上有20餘名船員受傷,現火已撲滅,請求我船醫療救援。全船立即進行海上醫療救護部署!”指揮員下達命令。

和平方舟立即向失事海域高速機動,從原來的正常航速18節提高到20節。2名醫護人員、2名取證人員和1名翻譯迅速登上隨船的直8JH型救生直升機,直升機隨即升空,前出搜救落水人員。同時,母船迅速放下2艘高速小艇,以30節航速向失事船隻駛去……

直升機飛行員馬東昇第一時間發現了落水人員,救生員陳浩隨即出艙凌空而下,在直升機旋翼掀起的波濤中準確地“抱”起了落水人員,僅僅2分30秒就完成了出艙下滑到救人進艙的全過程。

很快,2艘小艇也將20餘名傷員運至醫院船。檢傷分類是抵達醫院船後的第一個環節,負責分診的醫生根據傷員不同的傷情,將重傷員立即轉送至手術室,將輕傷員送往治療室。手術室已經做好了環境消毒、手術器械和心電監護器材就位等手術準備。一名傷員顱腦受損,在手術中,手術醫生透過無影燈上的攝像頭和遠程醫療會診系統,與遠在上海的海軍軍醫大學本部專家組進行會診,制定出最佳救治方案……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0

20__年10月,彼時只有24歲的吳蓉瑾在盧灣一中心小學教職工大會上舉起手,決定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展情感教育課試點。

吳蓉瑾說,因爲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較弱,若一直積壓在心裏,會有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她覺得,作爲教師,她有責任去幫助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開展?吳蓉瑾與學生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學生們每天把自己想說的話分享在作文裏,長短不限,吳蓉瑾則不給評分,只做批覆。這樣,學生們一天天都在寫,寫自己的快樂、煩惱甚至小祕密,吳蓉瑾則一天天地認真批閱回覆。在這種往來交流中,學生們的作文越來越有真情實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們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標達成。

探索過程中,吳蓉瑾體悟到,愛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上一節情感教育課就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在平時的所有細節中呈現出來。

後來,吳蓉瑾養成了一個習慣:經常把班上一些家長出差、家裏老人身體又不太好的學生帶回家,給他們做飯、補習。她用真心真情呵護着孩子、感染着老師,讓愛傳遞愛。

盧灣一中心小學教師賀春秋現場分享了一個吳蓉瑾與已畢業學生的故事:20__年的一天,愛喝咖啡的吳蓉瑾發微信朋友圈表示開始“戒咖啡打卡”。賀春秋一問才知,是有學生生病了,吃不下飯,影響了身體健康,吳蓉瑾陪她聊天、吃飯,並約定“我喜歡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儘可能把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咱倆一起堅持400天。”吳蓉瑾兌現這個美好的承諾後,在自己的朋友圈裏寫到,“儘管戒(咖啡)的這段日子很難受,但是爲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1

20__年,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加入人民海軍序列的第10個年頭。這一年,“和平方舟”號榮獲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突出貢獻單位”,並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號已成爲新時代閃亮的“中國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的官兵總是親切地稱她爲“大白”。一是因爲船體絕大部分爲白色,二是緣於動漫《超能陸戰隊》中暖心的角色“大白”與“和平方舟”號所擔負的救死扶傷、傳揚和平的使命頗爲相近。10年來,“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國“紅十字”的身影和航跡,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緊緊圍繞軍事外交這一核心,“和平方舟”號向世界開啟了一扇瞭解中國的窗戶,廣泛傳播和諧世界、和諧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中外聯合演練、甲板招待會、艦艇開放日、文化聯誼……“和平方舟”號與各國海軍同臺競技,與外方醫生攜手診療,與當地民衆廣泛接觸,與華人華僑暢談祖國,拓展了軍事合作交流空間,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爲海軍首個大型遠洋醫療救護平臺,“和平方舟”號把遠海大洋當成最佳課堂,勇於探索、敢爲人先,每次任務都肩負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臺能力演練,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衛勤演練,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赴外國島礁巡診……憑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奮進、勇於擔當,“和平方舟人”不斷書寫着海軍遠洋衛勤保障能力建設的嶄新篇章。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10年奮進,“和平方舟”號踏浪大洋。10年撒愛揚帆,“和平方舟人”仁濟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號肩負國家使命,用一串串壯美航跡、一次次真情對話、一幕幕仁心大愛,擁抱世界,傳遞友誼,把新時代的中國“名片”擦得更亮。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2

20__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由於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爲科學家啊,成爲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麼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爲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後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高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爲了分數而學習,爲了高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爲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後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爲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麼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甚至連我們能接觸的所有媒體,都充斥了各種明星、網紅的消息,是啊,他們更具談資,他們表面上的光鮮似乎更值得我們追捧,他們是這個社會浮於表面的美,他們可以使我們暫時忘卻生活的艱辛,以爲嘻嘻哈哈地可以這樣走完一輩子,但事實上呢?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爲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爲這個社會,爲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3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裏,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佈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牀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牆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說。

8月12日,孫景坤作爲特護養員來到這裏,光榮院爲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牀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隻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爲國家爲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瀰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裏。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於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說:“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裏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說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消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飢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衝過去。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透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後,他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爲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4

“吳校長去過這麼多地方出差,但一個當地景點都沒去過。因爲每次出差授課,她都會選擇坐晚上的飛機去,讓對方安排上午講課,然後下午就匆匆趕回。爲的,就是第二天一早7點40分能準時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科教導徐繼紅告訴記者。

20__年,吳蓉瑾作爲特級校長被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由此開啓黃浦、嘉定兩頭跑的“更忙節奏”。起初,這所學校只有6個教學班,整個校園空空蕩蕩的,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把孩子送來。但現在,周邊很多家長都想着辦法要把孩子送到盧一實小,也有不少人會到校門口打聽,怎樣纔可以到這裏來讀書。

讓盧一實小學生雋瀟然的爸爸感觸最深的,是吳蓉瑾校長在家長會上對他們說過的這樣一句話:“家長在爸爸媽媽的角色裏,要像當年初戀一樣有愛,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等未來孩子有了家庭也會是有愛和幸福的。”

被譽爲“鐵人校長”的吳蓉瑾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儘管每晚10點多才離開辦公室,但其實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後都會到學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後手牽手如初戀般一起走過那條“愛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吳蓉瑾都會跟在松江上大學的兒子打一通電話,交流一下當天的狀況。雙休日,吳蓉瑾跟丈夫一起開着車把兒子送到學校後,還會一起逛個街、吃個飯,再到“愛的學校”繼續加班。

“很多人覺得我很累,但其實每當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點都不覺得累。我愛這個學校,愛學校裏的每一個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帶着對事業的摯愛和對孩子的喜愛踏入校園。我享受與孩子們在一起相處的快樂,也享受這份爲人師的幸福。”吳蓉瑾笑着說。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5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肖文儒參加工作38年來,先後參與、指揮和指導礦山、隧道、山體垮塌等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羣衆1000餘名,在多起重特大複雜礦山事故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用大愛譜寫生命讚歌。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原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工作。

肖文儒:幾乎每一天都有事故,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出動,處理事故。

肖文儒說,這份“水深火熱”的救援工作不僅與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讓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肖文儒:如果我們能拯救一個人的生命,背後就有幾個家庭和許多人能減少痛苦,所以這就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從事應急救援工作。

從基層礦山救護隊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多年來雖然工作崗位在變化,但肖文儒有一個習慣從未改變,只要參與救援就會實地下井勘察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肖文儒:分析準、判斷清,纔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救援方案,這樣才能達到高效安全的救援。

今年1月10日,山東煙臺棲霞市笏山金礦發生井下爆炸事故,擁有豐富礦山救援經驗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14個日夜,肖文儒帶領專家團隊和救援隊伍,反覆研究救援方案,多種技術路線同時推進並創新應用世界領先的鑽機救援技術,爲救援爭取了寶貴時間,成功救出11名被困礦工。

肖文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我們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應急救援是九死一生的工作,但肖文儒逆向而行,一干就是38年。在瞬息萬變的事故現場,他運籌帷幄,以專業敬業、勤業樂業,書寫了一個個化險爲夷、轉危爲安的奇蹟,譜寫了一曲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讚歌,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大愛、對事業的熱愛。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6

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精神永傳承。錢海軍23年來堅持義務爲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離不開當初一位幫扶過的新四軍老戰士對他說的話:“戰爭歲月,我是扛着槍衝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和平年代,你是拎着工具箱衝在爲人民服務的第一線,我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錢海軍用忠誠擔當努力詮釋着“甘爲人梯、無私奉獻”的人生真諦。如今,更多的年輕人正在成爲“錢海軍”,作爲一名企業的工會主席,我會號召廣大職工一起向錢海軍學習,匯聚起不滅心火,將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7

在孟加拉國吉大港,每當有中國軍艦停靠在此,都會看到一個小女孩牽着爸媽的手走上軍艦,從來訪的官兵中尋找中國媽媽。

女孩叫Chin,孟加拉語意爲中國。Chin想尋找的人是和平方舟的女軍醫們。

20__年11月9日,和平方舟抵達孟加拉國吉大港開展醫療服務。當地醫院向和平方舟求助:一位患有心臟病的年輕母親有早產跡象,請求幫助實施手術。

和平方舟醫護人員立即趕往當地醫院,冒着巨大風險展開手術,一個新生命平安降生。

望着只有3斤多重的女兒和剛從死亡線被拉回來的妻子,霍森對中國醫生感激涕零,當場給女兒起名叫Chin,讓孩子永遠記住中國,記住中國媽媽。

20__年8月22日,3歲的Chin見到了給她接生的護士王芳;20__年5月23日,7歲的Chin如願以償見到她的一位中國媽媽——隨中國艦艇編隊訪問的麻醉科醫師盛睿方。當年,正是盛睿方關鍵的一針,讓Chin平安出生。

生命,有時是新生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有時是衰弱脈搏的再次跳動,有時是照進絕境的一束陽光。

和平方舟再訪瓦努阿圖期間,用腹腔鏡微創技術爲當地婦女諾埃林·漢默摘除了囊腫,對卵巢進行了修復,將子宮和輸卵管恢復到正常位置。

在斐濟開展免費醫療服務期間,和平方舟爲小腿凹陷、腳趾畸形、環指多肉的戴安娜成功進行了整形手術。出院前,戴安娜悄悄告訴陪伴多日的病房護士長:“長大了,我想到中國跳一支芭蕾舞,來感謝你們。”

和平方舟的十幾名醫生頂着40攝氏度高溫連續工作5個多小時,爲前來就診的吉布提多哈雷村兩三百名村民一一檢視。多哈雷村村長奧馬爾感動地說:“以前,從沒有外國醫生來到這裏。今天,中國醫生在這裏所做的一切,這個村莊的人永遠都不會忘記。”

在臺風肆虐後的災難現場,有和平方舟的身影;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疫區,和平方舟同樣勇敢逆行。

塞拉利昂被聯合國列爲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尤其是20__年持續爆發近兩年的埃博拉疫情,首都弗里敦是重災區。20__年8月中旬,和平方舟到訪前一個月,一場罕見的泥石流摧毀了這裏的大片房屋,瘧疾、傷寒、霍亂等傳染病在臨時安置點流行。

和平方舟如期來到弗里敦。在爲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和平方舟人冒着危險深入災民安置點巡診,並派出消殺滅分隊對災民臨時住所、衛生區域和公共設施進行嚴格消毒處理,阻斷瘧疾、甲肝、傷寒等傳染病傳播擴散;將9名重症患者送到醫院船上做進一步治療,同時,發放抗瘧疾藥物和測試試紙。

20__年,和平方舟第一次執行“和諧使命”任務,首站是吉布提。剛到駐地貝爾蒂醫院坐診,軍醫盧旺盛與劉鵬就因一名頭部受傷的患者穆罕默德與當地醫護人員發生分歧。

兩名中國軍醫認爲,要治好穆罕默德必須馬上進行開顱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可是在當地,開啟頭顱是一種禁忌,在吉布提從未做過這種手術,所以吉布提醫生堅決反對。盧旺盛與劉鵬不斷解釋手術的可行性,最終,醫院同意他們一試。

那是讓貝爾蒂醫院醫護人員大開眼界的一天,他們圍站在手術檯旁,目睹了當地第一例開顱手術,實施手術者是來自萬里之遙的中國軍醫。

手術非常成功,盧旺盛與劉鵬還自掏腰包爲穆罕默德留下一筆術後護理費用。7年後,當和平方舟再訪吉布提時,當地許多人還記得這個神奇的開顱手術。

20__年8月7日,一級飛行員馬東昇駕駛載有10名醫療隊員的救護直升機,從斐濟首都蘇瓦起飛,經過100多公里飛行,緩緩降落在瓦圖萊萊島一所學校的操場上。

瓦圖萊萊島上共有4個村莊800多名居民,但全島只有一個醫療中心,1名醫生和1名護士。針對島上醫療條件和發病情況,醫療隊專門帶了便攜式B超、心電圖等設備,向民衆提供最急需的服務。

航行萬里,面對不同語言說出的“謝謝”,生命之舟的天使們露出開心的笑容。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8

在一幅名爲《恩師》的和平方舟主題國畫前,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

這是今年10月,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軍機關舉辦的“向海圖強——萬里海疆畫展”。

《恩師》描繪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軍醫與自己教過的一名留學生聯手,爲到訪國民衆診療的場面。女軍醫的原型,是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中醫專家李偉紅。作爲醫學交流的一部分,海軍軍醫大學每年都會接收一批外國留學生,他們像一顆顆友誼的種子,撒向世界各地。

走進和平方舟,兩塊古香古色的展板上依次排列着和平方舟到訪的43個國家和地區的旗幟。一面面國旗,輝映着這艘友誼之舟的航跡。

在和平方舟的會議室裏,擺放着一尊名爲“大團結”的黑木雕,這是坦桑尼亞總統贈送的。木雕上,幾十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寓意世界人民團結友好、共同發展。

20__年11月26日,和平方舟圓滿完成爲期8天的醫療服務,準備離開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總統帶着木雕國禮專程趕來送行。他與每一位醫護人員握手,不停地說:“謝謝,中國老朋友。”

20__年,委內瑞拉政局不穩。當年9月下旬,和平方舟依舊如期到訪。

得知和平方舟來訪,委內瑞拉全國歡騰。委海軍“葉庫阿納”號巡邏艦提前起航,頂着大風浪前出180多海里迎接。兩艦會合後,雙方官兵在甲板列隊,相互鳴笛敬禮。和平方舟官兵沒有想到的是,委內瑞拉還派出5架飛機,用高規格的編隊飛行來歡迎他們。

在“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陳洋陽看來,到訪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登上和平方舟是莫大的榮耀,但更讓他欣慰的是,和平方舟給患者尤其是兒童帶來了希望和歡樂。他說,許多孩子接受治療後,不僅擺脫了疾病困擾,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20__年10月,和平方舟時隔3年再訪格林納達。55歲的威廉登船就診時,手中拿着一張發黃的卡片。這是20__年和平方舟首次來格林納達進行醫療服務時,威廉前來就診的登記卡。

當年,威廉因意外造成膝蓋韌帶損傷,在和平方舟上進行了關節穿刺抽液治療。腿傷康復的威廉有一個念想,就是有一天能有幸再見到和平方舟時,當面說一聲謝謝。骨科醫生付奇偉聽後很感動,又爲威廉做了一次檢查。

和平方舟戰士郅東亮忘不了,在塞拉利昂,他陪同醫護人員到社區巡診時,一名當地青年拿着烤好的木薯追着他們跑,大家以爲他想賣木薯,就問多少錢,他說“Chinese,free”(中國人免費),說完把木薯塞到大家手上轉身跑了。

時任和平方舟船長章榮華忘不了,在瓦努阿圖,和平方舟結束訪問離開時,當地民衆爲表示祝福和感恩,拿着紅布往官兵身上裹,舉着花環往大家頭上戴。和平方舟鳴笛起航,他們又駕着小船追着跑,邊唱歌邊向大海里撒花。

和平方舟軍醫蔡金輝忘不了,在肯尼亞,和平方舟緩緩駛離時,碼頭上突然出現一支插着五星紅旗的摩托車隊,他們時而疾馳鳴響喇叭,時而拼命揮手致意,車隊足有1公里長。

“你的手術太棒了,我給你打滿分。”面對美國海軍“仁慈”號醫院船海上醫院副院長維勒的讚揚,剛走下手術檯的和平方舟外科醫生張劍微微一笑。

20__年7月20日,正在“仁慈”號駐船見學的張劍,擔任演習模擬腹部槍擊傷員搶救手術主刀。在美方外科醫生、麻醉師等6名助手的配合下,張劍迅速完成模擬臟器腹腔探查、脾出血控制、污染處理、臨時關腹等步驟,被演練評估組一致評爲滿分。

與此同時,在和平方舟上,來自“仁慈”號醫院船的康復理療師勞拉·瑞貝爾,正在向中醫醫師付本升討教“幹針”在康復治療中的作用。

互派3批各6名醫務人員到對方的醫院船進行爲期10天的工作體驗,這是和平方舟與“仁慈”號深入交流的一種方式。

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和平方舟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航道上,譜寫着一曲曲至真至誠的大愛之歌,收穫了一串串彌足珍貴的人間友誼。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9

雷鋒同志說過:我願做高山岩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也說,努力工作到100歲,李桓英94歲退休,95歲入黨,98歲回到工作崗位,她說過: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是什麼讓雷鋒、李桓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初心,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雷鋒同志做到聽黨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黨指向哪裏,我就衝向哪裏。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98歲的李桓英同志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纔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100歲的誓言。作爲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堅守初心。

初心,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視窗,有些人認爲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以爲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象,我們要想拓寬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認識,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堅守初心,用我們的眼睛去學習,用我們的腦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麗的風景,而這最爲美麗的風景,在基層,人民羣衆就是那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作爲基層黨員幹部,只有努力工作,爲羣衆辦事,擦亮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野纔會更加廣闊,基層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值得我們去尋找那一份初心,豐富我們的心靈。

初心,是我們的耳朵。所謂耳聽八方,善於傾聽是,善於會聽,是對初心的另一種詮釋,用好我們的耳朵,多傾百姓的聲音,多傾聽他們的想法、需求。我們才能更好的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踐行初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你會再基層廣闊的天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心,是我們的雙腳。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基層工作不只是需要坐辦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層,融入到羣衆中間,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和人名羣衆打成一片,去尋找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我們內心那一份純淨的思想,那一份爲人民羣衆謀幸福的信念,和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作爲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事,我們的人生纔會更加多姿多彩。

TAG標籤:#觀後感 #楷模 #王紅旭 #事蹟 #精選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