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個人>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精選>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16篇)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16篇)

全書匯 人氣:1.23W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於民族之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進一步弘揚見義勇爲的精神,具有特殊的意義。生活中,見義勇爲的感人事蹟不斷涌現。20__年6月1日,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全國優秀教師”王紅旭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見義勇爲篇章。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精選16篇)

20__年6月1日18時左右,2名兒童在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衆聯手接力下,2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35歲。在危難時刻捨身勇救兒童,王紅旭老師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他的事蹟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完美的註腳,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見義勇爲,樹立了正能量,值得我們去書寫和銘記。

我在網上翻看拜讀有關王老師事蹟的點點滴滴。知道了他是同事們眼中愛崗敬業的楷模;是學生們心中豪爽義氣的大哥;他也是父母心中孝順懂事的兒子;是妻子心中深情脈脈的丈夫;是兒子心中高大萬能的爸爸;他也是教師世家綻放的光榮花一朵,讀大學時就曾留下過英雄救人的故事……唯有犧牲多壯志,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對人生境界的高尚追求,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陽。這位可敬的人民教師用一顆赤子之心,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鄭重承諾:作爲一名教師,我渴望成爲黨的大家庭中的一員,願爲各族人民的利益奮鬥終身。

王紅旭老師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人熱愛教育事業、從事教師職業的家風傳統,傳承德高爲師、身正爲範的家訓師風,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充分展現出教育世家的精神風範和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老師,他是人民教師的楷模,我們永遠懷念他。

我作爲教師中的一員,一定要以王紅旭同志爲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潛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誠情懷,學習他以德施教、爲人師表的品格風範,學習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爭做爲學爲人的“大先生”、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在我校形成崇德向善、尊重英雄、弘揚正氣的濃厚氛圍,讓榜樣力量轉化爲全體教師的實踐行動,聚力譜寫教育事業新篇章。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2

爲進一步宣傳和學習王紅旭同志的先進事蹟,大力弘揚他“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龍江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關於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的通知》要求,我校積極貫徹落實,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20__年7月7日,組織全體教師深入開展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師德專題會議。

會上馬書記傳達了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哈爾濱市教育關於深入開展向王紅旭同志學習的通知,詳細講述了王紅旭舍已救人的事蹟。

王紅旭同志,男,漢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8月參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區育才小學體育教師,入黨積極分子,一級教師。

20__年6月1日下午,在長江大渡口萬發碼頭段,兩名兒童溺水被衝入江水中。正在江邊遊玩的王紅旭同志,放下自己三歲的孩子,與其他市民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紅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傳遞給江邊的接應市民,再次轉身遊向已被江水衝遠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迴游中,耗盡全力將小孩推向接應人員。最終,兩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幫助下成功上岸,王紅旭同志因體力嚴重透支,被捲入江中漩渦,他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5歲。連日來,王紅旭同志的英雄義舉深深地感動着每一個人,他捨己救人的事蹟被廣大幹部羣衆廣爲傳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告別悼念活動中,數千名羣衆自發前往送別、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王紅旭同志在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有”好老師的模範代表,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學習榜樣。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爲”的優良傳統,詮釋了人民教師“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

馬書記號召全體教師向王紅旭同志學習,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教師們認真學習先進事蹟,並做好筆記,每人結合事蹟撰寫了心得體會,並在教師工作羣開展了交流活動。

教師們在學校工作羣裏發表感言,還紛紛表示,王紅旭老師在危難關頭,毫不猶豫、捨生忘死,勇救落水兒童,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要積極學習王紅旭的事蹟,學習他臨危不懼、見義勇爲的傳統美德,學習他正直無私、助人爲樂的優良品質,學習他舍已救人、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學習他樂於奉獻、敢於獻身的高尚情操。充分認識開展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活動的重要意義,在學校營造學習英雄、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四有好老師。

透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交流等方式,大力宣傳王紅旭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弘揚新時期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我校將把學習王紅旭同志英雄事蹟活動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當前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與“師德師風建設規範化常態年”提出的“突出師德楷模引領,發揮示範作用”系列活動結合起來,把學習活動作爲當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要把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厚植家國情懷。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3

觀看視頻,幾度哽咽,王紅旭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們震撼,爲了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3歲的兒子還在岸邊等爸爸帶他回家,父母還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這一天,王紅旭老師家人永難遺忘的一天,因爲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兩個生命,拯救了兩個家庭,可您再也沒有回來。

看視頻聽講述,這一天就在這天,本該陪3歲孩子開開心心過節的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事發地點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一對兄妹(一人六歲,一人五歲)意外落水。在此危急關頭,重慶育才小學的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最終兩個孩子被救了起來,但體力不支的王老師卻被湍急的江水捲走,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人間。

意外無情,人間有愛。

當發現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後,入黨申請書周圍的羣衆迅速自發開展了救援行動。大家手拉手,築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人牆”。

而在“人牆”最外延的正是王紅旭老師。

大家緊緊拉住彼此的手,在滾滾江水中站穩。接着,從王紅旭老師手中傳遞出一個女孩,人牆立刻接力,大家一個一個地傳遞着生命,將女孩託舉到安全地帶。

接着,王紅旭老師又救起了那個男孩。

兩個孩子脫離了危險,然而人羣還沒來得及慶祝,王紅旭老師就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日下午,在距離落水點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員發現了王紅旭老師,但他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了。

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說,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

王紅旭老師母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痛哭失聲,她說,在最後關頭,他自己都快沒有體力了的時候,他還不忘把兩個孩子往岸上推。

這已經不是王紅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熱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師,工作負責認真,待人友善。當他離去的噩耗傳回學校時,全校師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點,王紅旭的告別儀式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寶山堂殯儀館舉行。數千名羣衆自發前來悼念,人們靜默地送別着這位捨己救人的英雄。

“捨身有義古渡英傑救幼童,江水無情育才園丁鑄大愛”,低垂着的輓聯讓悼念廳氛圍更加肅穆。

在江邊,也有羣衆悼念,獻花寄託哀思。

同時,重慶市委宣傳部、範文參考網手機版重慶市文明辦追授王紅旭爲“重慶好人”。

據瞭解,王紅旭老師是家中獨子,還有個剛滿三歲的孩子。

他救起了別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兒要怎樣面對這幕慘劇?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悲痛。

我們無意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場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悲劇。

但是在悲痛之餘,仍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在暑假即將來臨的當下,身爲家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防止意外。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4

他對退休老師很有耐心

我們育才小學建校近六十年,共有一百多位退休教職工。在學校,旭哥(同事稱呼王紅旭)還兼任人事相關工作,爲教職工做好後勤保障。作爲人事幹部,旭哥對退休老師們很有耐心。有一次,一位退休教師收到幾條金融資訊,向他詢問學校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他仔細查閱相關檔案,幫助退休教師梳理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詳細解釋,避免了老師上當受騙。

他是同事眼中的知心大哥

自任職以來,旭哥一直負責學校田徑隊的訓練工作。旭哥一直把我當妹妹,對我很關照。從我進校開始一直到去年,都和他搭檔田徑訓練!我性格很急,而他卻很淡定,經常開導我:“不急不急,有旭哥在,成績不會差!”我倆常常都訓練到六、七點才下班。比賽場上,我比隊員還緊張,他總是給我說:“別擔心,讓他們自己比,不要給他們心理包袱!”旭哥就像一個知心大哥,經常能化解我心頭的烏雲。

他和同事約定當“裁判搭檔”

剛剛結束的藝體科技節,我有幸和旭哥一起當裁判,負責跳繩和跳高項目。遇到想要仲裁回看視頻的同學,他都會目不轉睛端着手機一遍遍給孩子們數。有一次,因爲相差5個數,一分鐘跳繩,慢放回看,眼睛都不敢眨,用了將近15分鐘。每天裁判工作結束時,旭哥都會客客氣氣給大家說辛苦了。

後來,我們幾個老師笑着說:“能和旭哥一組當裁判太幸福了,下次運動會我們還在一組,旭哥笑着說要得。”

這也許是句玩笑,但在今天,我更希望這是句約定,多希望這個約定能實現啊……

他是新進教師心中的旭哥

生活中,旭哥像哥哥一樣照顧關心我。去年因爲新冠肺炎疫情,春節沒有回家。旭哥得知後,給我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並邀請我去他家吃年夜飯。我們聊工作、聊生活、聊父母,每一次聊天都很開心,讓我這個獨在異鄉的外地人,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

這件事,彷彿發生在昨天……

他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

王老師平時訓練很和藹,跟我們很親近。我們調皮玩耍,王老師就和我們一起玩。後來畢業了,我們回去看他,他總說我們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其實,他也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

每當我們達成訓練目標,他總是要獎勵我們。之前他獎勵我的那個足球,現在都還放在家裏。印象最深的事,三年級時,我學習下滑,體育也沒有起色,媽媽建議我暫停田徑訓練。得知這個消息,王老師找到我媽媽,耐心地給她做工作,我才得以繼續訓練。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5

六一兒童節,多麼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節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卻有着悲壯與偉大:

20__年六月一日十八時左右,兩名兒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老師以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衆聯手接力下,這兩名落水兒童被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風華正茂;三十五歲,教書育人;三十五歲,責任與擔當。王紅旭老師被定格在三十五歲的光輝年齡,他的英雄事蹟傳遍全國,他的高貴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愛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紅旭老師的心靈。噹一聲求救映入耳際——“救命哇,救我的娃兒啊!”突然聽到的一聲淒厲慘叫,年輕的媽媽癱軟在沙灘,衆人目光驚愕,而王紅旭老師正從百米之外,奔過一片草叢,狂奔衝向江邊……這是王紅旭老師留給我們最後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兩名孩子得救了,他卻被無情的江水……正是愛孩子的思想使他義無反顧,英勇救人。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作爲一名老師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也是黨和國家對我們老師的基本要求。王紅旭老師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體現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捨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精神品質;以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風範;以胸懷大愛的師者仁心,鑄就了師愛永恆的精神豐碑。

其次,良好家風的薰陶,是王紅旭老師美好心靈的基石。王紅旭來自一個農村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鄉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家庭是當地鄉親們口中的“書香門第”。上高中時,他每逢回家就主動給八十多歲的奶奶洗腳。在老家,只要見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擔子走不動時,都是二話不說接過來幫着挑。救人之事也不勝枚舉: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動救護不慎從遊樂設施摔下的頭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場上聽到學生叫喚都會立即衝過去……

品味着王紅旭教師的英雄事蹟,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要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爲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必須知道愛學生是立業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我們的學習是爲了更好的肩負起我們的責任。教育要讓學生終身受益,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甘爲人梯、樂於奉獻,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們要做到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相信有我們全力的付出,教育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6

錢海軍制作了500張名片,用放大的字型寫了簡簡單單三行內容:“__”“電力義工”“錢海軍”。走到哪裏,他就把這張簡單的名片分到哪裏——“騙人的吧?”有人懷疑他是騙子,把名片扔到垃圾桶裏;“真的不要錢?”有人將信將疑,反反覆覆打量他;也有人願意試一試,擰個燈泡,換個開關,修個電路,不管大大小小的難題,只要接到求助電話,錢海軍馬上到、馬上修,絕不拖延到第二天,而且從不喝老人一口水、抽老人一支菸,更不拿老人一分錢。

漸漸地,錢海軍的助老服務不再僅限於電燈、線路,而是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錢師傅,我的電視機壞了一個禮拜了,你能不能幫我修一修?”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這些老人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器,總有故障的時候。這可難倒了錢海軍,電路和電器雖是一字之差,卻隔行如隔山。

爲了不讓老人失望,錢海軍自費購買了30多本家電維修書籍,潛心鑽研,自學常用家電維修技術,慢慢地,竟成了一把好手,博得了一個“萬能電工”的外號。這一點,錢海軍的汽車後備箱也能說明一二:後備箱裏放滿了維修工具和備用材料,彷彿一個隨取隨用的“百寶箱”。不過,錢海軍說,“萬能”其實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他的人失望罷了。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7

在今年1月收到習近平主席回信後,六連的戰士爭相傳閱、抄寫銘記,展開討論。六連指導員馮傑說:“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我們要傳承鐵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做聽黨話、跟黨走的‘硬骨頭戰士’!”六連戰士王冬林在士兵講堂上發表演講:“新時期發揚‘硬骨頭精神’,就是要把咱們連鍛造成聽黨話、跟黨走的過硬連隊……”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週年之際,中宣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時代楷模”稱號。

六連被國防部和授稱的時間分別在1964年和1985年,學習“硬骨頭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價值內涵,蘊藏着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力量。

在當下這個以逐夢奮進、和平發展爲主旋律的新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硬骨頭精神”?

國際局勢風雲詭譎,強軍興軍還需“自身硬”;國家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深化改革和開放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三大攻堅戰”需要“硬功夫”攻堅克難……

急難險重礪硬骨!

越是這樣的關鍵時期,“硬骨頭精神”越是顯示出特有的價值。“硬骨頭精神”強勢“出圈”。

20__年5月,中央網信辦、政治工作部聯合舉辦的“相約強軍新時代”網絡名人進軍營活動來到硬六連。連隊黨支部決定,全連“素面迎檢”,不做特意準備,不搞特殊接待,連隊正常組織訓練,硬骨風采透過網絡向全國直播。網絡大V都紛紛點贊:“‘硬骨頭六連’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一見深感震撼!”

“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走出校園的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在‘硬骨頭六連’當兵時我就明白一個道理,跟黨走準沒錯!”北大燕園,百年講堂,一位學子關於“青春的顏色”的演講激情澎湃。

他叫李波,北京大學在讀碩士生。令聽講者更爲關注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硬骨頭六連”退伍戰士。李波說,六連是自己的另一所“北大”,在那裏,他繫好了人生第一粒釦子,在中國最高學府的講堂講述“硬骨頭精神”,青年學子深受感染。

歷經戰火的淬鍊與洗禮,經過時代的打磨和昇華,“硬骨頭精神”不僅是人民軍隊的戰鬥之風, 更是時代之風、大國之風。

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廣闊天地,“硬骨頭精神”必將像這海天之間劈波斬浪的兩棲戰車編隊一樣:

硬骨任爾風波起

鋼鐵洪流永向前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8

用戶的嘴巴是最好的宣傳喇叭,有個“萬能電工”“小錢師傅”免費給老年人服務的消息就這樣傳開了,錢海軍的電話號碼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力110”。朱奶奶貼身的褲兜裏藏着一個小錢包,裏面是現金、超市卡、身份證和錢海軍的名片,“這些是最重要的東西,我隨身攜帶。”錢海軍的電話號碼,老人們抄在紙上,帶在身邊,寫在牆上,記在心裏,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

正因爲如此,錢海軍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忙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求助電話,甚至在凌晨兩點鐘也有電話鈴聲響起,錢海軍從不推脫,隨叫隨到。甚至連除夕夜也奔走在爲老人服務的路上,多少個除夕夜,錢海軍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爲老人排除緊急故障,甚至有一年還用兩包方便麪作了自己的“年夜飯”。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你找不到錢海軍,他不是在服務,就是在去服務的路上。

談起這些,錢海軍不以爲意:“一年365天,可能這個老人就只給你打這一次電話。他們着急地有求於你,你不當急事辦,我做不到。”說着,他笑了起來:“我最好天天有人叫我去服務,他們肯來叫我,就說明他們相信我!”

這份相信,來自日積月累,也來自真心換真心。陳文品老人急病發作,錢海軍駕車送他去寧波就醫,不僅爲住院手續忙前忙後,還先後探訪看望了6次;陳亦如老人家的馬桶堵塞,污物倒灌,錢海軍毫無怨言地收拾得乾乾淨淨;王愛春老人總能收到錢海軍送來的柴米油鹽,就連蔬菜也是擇洗得乾乾淨淨。

“我想替已故的戰友到天安門看一次升旗儀式,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敬個禮。”當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有去首都看看的願望但一直未能實現後,錢海軍牽頭髮起了“情牽夕陽·圓夢首都”公益活動,帶着7名孤寡老人到北京圓了夢。“這個做了一甲子的夢圓了,這輩子再也沒有遺憾了!”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和遼瀋戰役的退伍老兵傅萬久淚眼婆娑地說。

一樁樁,一件件,老人們都記得清清楚楚,說起來的時候甚至多次落淚。“錢師傅這樣的好人真是太難得了!”“我的親兒子也沒有海軍好,也沒有海軍親啊!”“海軍和我是‘血肉關係’,他是血,我是肉;我是血,他是肉。”

錢海軍做好事的消息被單位知道後,他被調到客戶服務中心擔任社區經理,負責近6萬戶居民的用電服務工作,包括用電諮詢、故障報修、業務代辦、安全巡視等12種便民服務,更加貼近了百姓的用電需求。他創新總結了“有疑必解釋、有問必解答、有難必解決、爲羣衆解困、爲政府解憂”“五解”服務法,服務的社區無客戶投訴,無用電糾紛,滿意率始終爲100%。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9

遼寧丹東,鳳凰山下。老兵孫景坤一身戎裝,端坐在丹東光榮院特護區的房間中。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孫景坤胸前的8枚軍功章上,熠熠生輝。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聖的軍禮,從此南征北戰。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裏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爲父親就從來沒替我着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着淚水說,“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裏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說,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爲何這樣“苛刻”。但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着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0

如今的90後,再不是長輩口中讓人擔憂的一代,他們代表着未來與希望,奮鬥在各行各業的第一線。而在我們熟知的消防員羣體裏,就有這樣一個90後,懷揣着導演夢卻中了父親的“激將法”。他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跨過滾滾濃煙,趟過滔滔洪水,只爲人民羣衆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親的“套”,學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戰鬥服

20__年,27歲的由浩杞,本來有機會開始一段“藝術人生”。從小到大一直熱愛表演藝術的他,大學報考了上海師範大學話劇表演專業,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爲一名導演或者演員。如今由浩杞的大學同學想必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學生時代那個話劇表演專業的“大男孩”與如今這個在烈火濃煙中身先士卒的硬漢聯繫在一起了。而這一切,全都源於由浩杞父親的一次“激將法”。

由浩杞的父親,是一名從消防員轉業的交通警察,年輕時的參軍經歷使得父親對部隊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終想讓由浩杞體驗一次軍旅生涯。然而,由浩杞雖然對未來一片迷茫,但滿腦子都是“導演夢”,對參軍入伍完全不感興趣。最後還是父親拿話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厲害。”年輕人到底心高氣傲,由浩杞當即就決定去試試。誰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個火場英雄。

父親用愛給兒子下了一個溫暖的“套”,一個火熱的“套”,這裏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參軍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員犧牲。由浩杞把這個消息瞞了下來,沒有告訴媽媽。而老師同學們聽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時候,都覺得他瘋了:大學畢業做點什麼不好,爲什麼要放棄做光鮮亮麗的演員,而去做危險的消防員?關於這點,其實由浩杞自己一開始也不明白。

從一個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學生,到一個紀律嚴明的部隊。剛開始進入消防部隊,由浩杞並不適應。從每天不疊被子到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從每天懶懶散散到每天要仔細打掃衛生,不乾淨就要繼續重新掃,從把運動當成愛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強度體能訓練……改變的過程痛苦而漫長。

然而天下沒有白下的功夫。經過一番嚴苛的訓練,由浩杞黑了,瘦了,規矩了,結實了。在消防這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的培養下,由浩杞成爲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員。

而真真正正讓他對這個職業,產生髮自肺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來自於一次現場救人。

20__年,在轄區內某高速公路上發生一場車禍,被困住的司機血流不止,情緒緊張。凌晨三點,由浩杞和戰友出動到現場,用工具和身體,把卡住被困者的車輛,像撬野獸的嘴一樣撬開,救出了被困者。當把人救出送上救護車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這一身戰鬥服,是職業,更是一份無形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也許可以讓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過救人的機會?有的人恐怕一輩子不會有。我有。我和我的戰友們,日日奮鬥在救人一線。我想,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比拯救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自豪。消防,是我畢生的驕傲。”

警笛一響就要出發,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衆所周知,消防員這份職業充滿了危險性。“犧牲”、“險情”、“爆炸”這些詞,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對於消防隊員來說,這些充滿着危險的字眼,卻是他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員處理完火情之後,都會有這種心理:能活下來真是一種僥倖。而這樣九死一生的經歷,由浩杞自然也有過。

20__年3月1日23時47分,廣東省某鎮一個雜貨店着火。囤積的煙花爆竹炸翻了一個燃燒的煤氣罐。瓶口一直向下噴火,烈焰包裹瓶身,內部溫度壓力越來越高,隨時可能爆炸!千鈞一髮間,由浩杞和指導員毫不猶豫衝進火場。靠近“炸彈”,舉起壓在煤氣罐上燃燒的木樑,緩緩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點撞擊。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戰鬥服燒得滾滾發燙,但他死也沒有鬆手。忍着疼、咬着牙,擡出、降溫、關閥、熄滅。

談及這次救火經歷,由浩杞記憶猶新。“當時感覺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爲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氣罐着火。但是想想我們中隊裏還有很多比我更年輕的,加之作爲中隊長的我又是一名黨員。想到這些,我就告訴自己,我必須得上,就算犧牲,也必須是我。”

事後由浩杞發現,自己整個手臂全是燙傷的水泡,他開玩笑說,這是一名合格消防員的勳章。

那次戰鬥後,中隊小兄弟問起來,由隊,當時你就不怕嗎?

由浩杞說: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咱消防員乾的就是這個!他還打趣說,將來我老了給自己的孫子講起這個故事,他肯定也會爲我驕傲!

不過話說回來,怎麼會不怕呢?既不是鋼鐵英雄刀槍不入,更何況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但是當時那種場景,容不得由浩杞考慮其他。險情當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普通人”或者“一個兒子”。他是一個消防員,是一箇中隊長,更是一個黨員幹部。從面對黨籍,舉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還是00後,是黨員就得第一個上!

救火的照片被傳上網絡後,很多人親切的稱呼他爲“抱火哥”,由浩杞成爲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這個稱呼由浩杞很喜歡,然而“英雄”兩個字,自己是擔待不起的。消防員這個崗位雖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時在營區裏,大家一起打籃球、下下棋、看電影,或者一起去鍛鍊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沒什麼兩樣。非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一旦警鈴響起,他們就會瞬間完成角色轉換,作爲一名戰士去維護人民的安全,這時生死便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如果你問消防員,何爲信仰?何爲忠誠?何爲使命?何爲初心?

他們用逆行的背影告訴你,生命的長度無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他們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衛了萬家燈火!

心懷家國,只能對父母說聲“對不起”

做消防員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勳章,而媽媽多了白髮。媽媽問起由浩杞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怕媽媽擔心,由浩杞始終不說。但看到兒子傷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兒子經歷過怎樣生死一線的危險。母親的淚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媽不讓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來!”

舍小家,爲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員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連網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員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來。確實,給消防員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員的期盼,則是人民羣衆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說:“每名消防員家屬都是特別擔心自己的親人,但是有時候想想,沒有辦法,總有人要去幹這行,總有人滅這個火,做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無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員經常赴湯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時刻惦記着,對父母有虧欠,只能跟他們說聲對不起了。”

父親由煥臣作爲一個消防“老班長”,轉業多年之後仍然心繫消防。每當路過消防隊,看到消防隊紅色的大門,或者看到消防車帶着警笛出發的時候,由煥臣的心情還跟以前在消防隊的時候一樣激動。“感覺警笛一響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責任感、使命感就出來了,那種血性勁就出來了。”

如今,唯一的兒子接過了他的信仰,披上了這身戰服。接過了榮譽的同時,也接過了這份生命的危險。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謝父親,父親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與責任感,對他而言是一種光,點亮他的同時,也將忠誠與責任傳遞給他。

“我不後悔當消防員,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明智的決定,每個消防員都應該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說。

傳遞信仰,不忘初心。我驕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選擇成爲一員逆行者,選擇成爲那道守護人民身前的偉大身影。作爲一名入警大學生幹部,他利用自己大學的專業特長,把藝術帶進警營,用鏡頭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懷刻畫軍人的樣子。由浩杞根據普通消防戰士的真實生活改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就曾在網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響。

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個月在基層的日常生活和滅火救援的真實經歷,片中的消防官兵與家屬等角色均由真實的消防員和家屬參演。“身處其中的驕傲與光榮,每一名消防員都深有體會。軍人寫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實和感人。”

影片取名“獨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慮。“現在的兵基本都是9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作爲父母,他們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崗位,是最大的無私。這便是《獨子的逆行》劇本的靈感來源。”而“逆行”則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兒子毅然決然參軍入伍的選擇;一方面也是消防員面對危險無懼無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獨子的逆行》還曾獲20__年北京國際微電影“微博FANS選擇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電影獎”,入圍“百部中國夢網絡微電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電影獲獎,由浩杞還積極參加朗誦大賽、擔任事蹟報告會主持人。希望在舞臺上能讓全國觀衆更多人瞭解消防官兵的真實日常生活,訓練戰鬥這些日常點點滴滴。讓消防貼近百姓,也讓百姓瞭解消防。百姓對消防多點關注,平時的日子裏就會多一份平安,消防員也就少了一份犧牲。

在參加全國“時代新人說——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之“建黨初心”主題賽時,由浩杞將自己的入伍經歷以及經歷過的消防戰鬥,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犧牲的一些戰友的事蹟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題爲《初心的熱度》的演講。傳達消防員爲了人民赴湯蹈火,竭誠爲民,不懼生死的奉獻精神。開啟消防隊伍宣傳的一扇“天窗”,讓“中國消防”四個字,響徹舞臺,也彰顯了90後軍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氣貫日月,死生安足論。我們的逆行者,當他們踏上這條道路的時候,就選擇了與挑戰並行,與危險同路。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該被銘記,正是有這些英雄無悔的逆行,纔有中國驕傲的前行!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1

四十年前有一位青年走進雲南農業大學開始了學農爲農之路,四十年後有一位院士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帶領老鄉走上了富農惠農之路。他就是我國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名譽校長、朱有勇教授。6月15日,朱院士的先進事蹟先後在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和新聞聯播播出。一時之間,他的先進事蹟從雲嶺大地傳遍了大江南北,在雲南農大師生中也引起強烈發餉, 激發了農大學子獻身農業、服務三農的雄心壯志。

20__年6月17日,在雲南農業大學20__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校長盛軍帶領全體畢業生再次學習了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勉勵學農愛農的農大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不忘初心、根植土地,學習學長、師長朱有勇院士,一生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朱有勇,1977年恢復高考到雲南農大植保專業學習,1982年獲學士學位留校工作至今。他開創性地從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生物多樣性時空優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徑,標誌性研究結果在Nature上作爲封面文章發表,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將生物多樣性原理與植物病害防治理論相結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學研究領域,對解決現代農業生產中作物病害流行及農藥過量使用等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幾十年堅持信念、學農愛農、潛心研究,開拓創新,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成爲老鄉們最喜愛的“農民教授”。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2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3

如今,“連鋼創新團隊”經過幾年發展,已從最初的8人發展到百餘人。奔跑着的AGV、執行着的軌道吊、高高矗立的橋吊……碼頭上,鐫刻着“連鋼創新團隊”踐行新時代“振超精神”的每一個腳印。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

碼頭導引車該跑什麼路線、什麼時候轉彎?軌道吊該把集裝箱放在堆場哪個位置?抓取集裝箱怎樣準確辨明方位?……這些問題,過去都要靠人來規劃,而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這些全交給了自動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

碼頭裝卸曾是一項集髒、苦、累、險於一身的特殊工種。從“汗水經濟”邁向“智慧高地”,背後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輸、不畏艱、不怕難、不滿足”的堅守。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清楚地記得20__年初,她發現橋吊雙小車的平臺訪問邏輯出現問題,作業效率大受影響。大家分析生產數據,怎麼也找不到癥結所在。

到現場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爬上56米高的橋吊大梁,和團隊成員連續觀察了兩個小時,完整看到設備配合的全過程後,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要多往現場跑,善於在現場發現問題。這也是張連鋼組長常對我們說的話。”李永翠說。

紮根生產一線,“連鋼創新團隊”不斷優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讓這個“大腦”越來越“聰明”。從開港作業至今,幾個主要系統累計升級173次,優化功能20__多項,自動化碼頭也成爲世界各大集裝箱船公司爭相靠泊的港口。

“大國工匠”家國情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爲“大國重器”。它的締造者,是“連鋼創新團隊”。

作爲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將“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拋在腦後。黨員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他帶領整個團隊如同火焰一樣燃燒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動化碼頭,團隊的通力協作尤爲重要,每個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記者見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操作部閘口冷箱經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動化碼頭一期工程首船測試成功。就在首船測試前,管廷敬的母親突然去世,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紅了眼眶。

徐永寧擔負着自動化碼頭數據中心的建設、調試工作。攻關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妻子去世後,不擅表達的徐永寧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國內首個基於雲技術的自動化碼頭雙活數據中心和神經網絡系統。項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寧一個人遙望大海,任淚水流淌。

對碼頭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援就有多少。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說,“我知道大家心裏苦。工作要顧,家庭也要顧。但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因爲個人的原因,造成整個項目的拖延。每個人都咬着牙挺過去,最終實現整個港口的夢想。”

變“不可能”爲“可能”

以許振超爲榜樣,“連鋼創新團隊”彷彿生來就帶有創新的基因:“創新讓我快樂”“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採訪時,團隊成員的話裏流淌着膽氣和幹勁兒。

他們向難題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場內,高低差控制在正負2.5毫米之內,解決了“碼頭堆場不均勻沉降和平面度”這一世界難題。

他們與時間賽跑。16002米的軌道樑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樑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鋼體軌道15天鋪設完成。

高4米、寬2米的氫燃料電池模組要與軌道吊合體,350個接口要在72個小時內完成,團隊成員三天三夜沒回家。

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連鋼創新團隊’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們幾乎是‘白手起家’,在沒有樣本可供學習、複製的情況下,用精神催化生產力,最終讓山東港口青島港有了顛覆性變革。”“改革先鋒”、金牌工人許振超說。

如今的山東港口青島港,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國際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樣。自動化橋吊在港口上空劃過,優美的弧線穿越海霧,一個個集裝箱精準高效,箱起箱落。這座新興的自動化碼頭,逐漸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4

“我覺得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平常種種細節中呈現的。”吳蓉瑾經常跟周圍老師說,不愛孩子就不要做老師。課堂之外,吳蓉瑾經常會把班上一些學生帶回家。這些學生不用發愁家長出差或是家裏的老人身體不好,她會給孩子們做飯、補習功課。20__年的一天,向來愛喝咖啡的吳蓉瑾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了戒咖啡“打卡”,連續發了400多天。原來她在踐行與一名學生的約定——這名學生因爲生病吃不下飯,吳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愛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東西多吃幾口,我們一起調整。”每當學生畢業,吳蓉瑾都會給孩子們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號,“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吳蓉瑾說:“這27年裏,我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因爲這是我身爲人師的一份責任。我想跟我的教育同行分享——愛孩子、尊重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我們的心頭至寶。我想跟家長溝通——把那雙小手交到我手裏,給予我充分的信任支援。在我的眼裏,每一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我會以愛和尊重守護他們這段歷程,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快樂。”

構建“雲課堂”,以資訊化爲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領導後,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爲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__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透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資訊爲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透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5

說到小陳,行將退休的盧灣一中心小學副校長鄧衛紅感觸更深。當年,小陳先是在鄧衛紅帶的班中就讀,由於家庭原因,小陳的母親精神狀態不佳,缺少父母關愛的小陳經常獨自遊蕩在校園外。鄧衛紅記得,那時自己常要到學校附近去尋小陳。後來,小陳被調到吳蓉瑾的班級,沒多久,她的狀態發生了實質性轉變。背後“奧妙”,正是吳蓉瑾大力倡導並堅持推行多年的情感教育。

“吳校長會非常用心地跟學生們進行情感交流,除了每週15分鐘的情感教育課,在她班裏有一個每天記錄孩子們心裏話的‘晴雨表’,學生們在上面寫下心裏話,她會一一寫下她的迴應,讓學生們感受雙向情感交流的‘溫度’。”鄧衛紅說,對於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吳蓉瑾會想盡辦法多陪伴他們,甚至把他們帶到家裏,用愛來溫暖孩子的心,教會他們積極面對挫折,併成爲適應社會、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自己被愛過,所以也希望把愛傳遞下去。吳蓉瑾至今記得,自己6歲上小學時,每天放學她都是最晚被接走的那個孩子,那時沒有晚託班,但啓蒙老師陳佩玉每天都會留下來陪着她到最後。16歲在師範學習,張曉春老師每次都會在她的週記本上洋洋灑灑寫上一大段評語,鼓勵她的成長和進步。26歲在學校工作,老校長程華手把手地教會她如何在工作中注重細節,並留下了情感教育的“寶藏”……“恩師們的一言一行,讓我從小堅定了做老師的初心,並始終激勵着我,保持着對這份‘愛的事業’熾烈而悠長的情感,把愛全身心地放在孩子們身上。”

前兩年,鄧衛紅的班上有個孩子的母親要長期進行化療,鄧衛紅得知後就把孩子接回了自己家,共同生活了整整一年。“在吳校長身體力行的示範下,如今學校有越來越多的老師,會充滿情感地去影響和引領學生,在他們心裏種下愛的種子,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會爲了孩子拼盡全力,並樂在其中。”鄧衛紅說。

2022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16

孤兒是社會上最弱小、最困難的羣體之一,而鄉村孤兒的生活境況則尤爲艱難。爲了讓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外,還必須給予他們更多關懷,讓他們接受充滿愛心的教育。在雲南邊陲,就有這樣一位特殊的母親,她無兒無女,卻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她四處募捐,終於讓山區貧困女孩能夠免費讀高中。今天,我們爲您介紹在光明日報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系列公益活動中獲獎的“百個孩子的最美‘媽媽’”——教師張桂梅的事蹟——

引 子

她是東北人,卻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雲南邊疆。

她沒有子女,卻被數百個孩子稱作“媽媽”。

她備嘗艱辛身患重症,卻頑強地逼退死神。

她獲得了很多榮譽,卻一直想着“感恩與回報”。

愛讓死神望而卻步

1975年,18歲的滿族姑娘張桂梅隨姐姐從黑龍江的牡丹江,來到雲南迪慶州中甸縣支邊。此後,在長達36年的時間裏,張桂梅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山區的教育事業。

36年來,張桂梅從迪慶、大理,再到華坪縣輾轉從教,成長爲優秀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張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張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氣。爲了逃避悲傷,1996年她來到麗江華坪縣華坪民族中學,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政治課教學。

剛來時,她心灰意冷,只想在這樣的偏僻之地了此殘生。

然而,“是這片熱土的父老鄉親和我的學生們,他們的堅韌、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爲了讀書,竟然放棄了和父親見最後一面,強忍着悲痛坐在教室裏,去完成他們的學業和人生理想”。

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於是,她下決心幫助這些孩子們。她開始縮減自己的伙食費,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濟他們,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來,給學生們用。

一個來自永興鄉的小姑娘,穿着髒舊衣服,經常發呆,成績很差。這引起了張桂梅的注意。瞭解後得知,這個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媽媽一人供她們兄弟姐妹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

張桂梅拿出乾淨衣服給小姑娘換上,又幫她交學費。

小姑娘感動:“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

張桂梅感到了快樂,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就在這時,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張桂梅忽然感覺身體消瘦得特別快,臉也特別地黑,肚子卻越來越大,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嚇了她一跳,肚子里長了個像五個月娃娃那麼大的一個腫瘤。

醫生要求她馬上住院治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此時,張桂梅承擔着四個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再過幾個月他們就要參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麼就對我這樣不公平,怎麼把那麼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個人身上?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難道就不能允許我有一個健康之軀,爲教育事業多作點貢獻嗎?”

痛哭之後,張桂梅決定,不能把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醫生檢驗的結果揣入懷裏,趕回學校。

華坪這片熱土的父老鄉親們,向她伸出了援手!

從縣委到縣政協、縣婦聯和她所在的學校,大家紛紛給她捐款,關心支援她。

縣委書記和縣長對她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兒無怨無悔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她沒有親生子女,全身心撲在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上。

心繫山裏窮孩子的張桂梅,不顧病痛,從20__年3月起,一邊在民中當老師,一邊義務當上了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

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從2歲一直到12歲,滿院子哭聲震天,攪得左右鄰居睡不着覺。

張桂梅嘗試着與孩子們培養感情,細心照顧他們。孩子們的衛生習慣很差,頭上有蝨子,不會上衛生間,大小便滿院子都是,牀上、褲子裏也是。她和工作人員洗得連飯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剛剛睡着,就聽到有人大叫:“來鬼了!”

她嚇了一跳,循聲跑到宿舍,看見地上嘔吐了一堆飯菜,味道難聞。問孩子們:“鬼在哪?”衆人指着一個孩子說:“他媽媽來找他了,因爲他媽媽就是這麼死的。”他趕緊抱着那個孩子跑到醫院,醫生說:“吃多了,吐出來就好了。”

打了針,開了藥,把孩子帶回來,從此再沒人說鬼來了。

兒童之家在張桂梅和同事們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撫養118個孤兒,已有50多個走向社會。

而張桂梅這麼多年,將自己所獲得的國家以及各種獎勵的獎金,社會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資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資,累計用於資助學生、困難羣衆和教育事業的捐款已達70多萬元。

創辦女中只爲悲劇少點發生

“一個重病的人,爲什麼渾身有病卻不死,卻沒有倒下,因爲始終有一種精神支撐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報!”

張桂梅說,華坪縣父老鄉親們對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償還這筆人情債,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幾個人來幹。

張桂梅在民中教學和管理兒童之家時經常能看到、聽到山裏孩子一個個的不幸遭遇。孩子們特別是那些貧困女孩的命運更是讓她心痛——她們爲了求學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張桂梅覺得應該給山裏窮孩子一個公平。

她萌發了一個想法,辦一所貧困女子高中,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這種惡性循環中,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她來到省城開始穿街走巷四處募捐。

20__年1月7日,張桂梅忽然接到姐姐從哈爾濱打來的電話,說哥哥病危,希望能見她最後一面。可她當時已答應和一個企業家在北京做電視訪談節目,爲的是給籌備中的女子中學募捐。

做完節目,哥哥已經火化。她淚流滿面。

蒼天不負有心人。在雲南省委、麗江市委的支援下,20__年9月,華坪女子進階中學正式開學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學生。而她則當上了該校的校長。

學校開學了,那些學生家長感動地說,共產黨真好,當今的政府真好,還真有這麼一所不收費的高中。

張桂梅激動地大哭了一場:“我真的感謝各級組織和領導,幫我實現了這一夙願,給了教育一個公平。”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一直與學生同吃同住。

在這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裏,她每天工作時間達到16個小時以上。爲了更好地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掌握學校幾百名學生的來歷家底,她拖着病體,堅持走訪了200名學生家庭,行程6000多裏,中途病倒兩次,拔掉針頭接着踏上家訪路。

張桂梅表現出色,先後被評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全國十佳知識女性,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__年,當選爲黨的xx大代表。

這些年,張桂梅沒有節假日。爲了孩子,爲了黨的教育事業,她放棄了自己的個人生活,放棄了出國生活的機會。有時她也動搖過,因爲曾被人誤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捨不得這裏的父老鄉親和那些樸實可愛的孩子。

張桂梅說:“三尺講臺,給了我詮釋教師爲人師表的小舞臺,傳授知識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兒童之家的孩子們,讓我懂得了做一個母親的偉大,使我的人生豐富多彩。孩子們已經一個個長大,有的上了大學,有的已有了工作,還有的已經結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溫馨的情景。(記者 任維東)

獻給最美鄉村教師 致 張桂梅

彭程

你,

沒有兒女,但幾百個山村孩子,

都是你最親的兒女!

如花的年華,你從東北黑土地,

來到遙遠的西南邊陲,

將近四十個年頭,生命最美好的時光,

你將自己心中的大愛,播撒在這片高原上。

三尺講臺上,

飄灑的粉筆末,分明是你心血的幻化,澆灌着一株株幼苗;

兒童之家裏,

你用愛呵護孤兒們,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

創辦貧困女子高中,

更是爲了使今天的女孩,改變自己的命運,

擁有美好的明天——你清楚,

她們正是明天的母親呵!

正是基於這種博大深沉的母愛,

你深刻理解教師這一個神聖的職位,

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這一份神聖的使命。

親人的離去,自身的重病,

都絲毫無損於你的信念,無法阻擋你奉獻的腳步。

像高原上明亮的陽光一樣,

你的愛流淌進了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媽媽!當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一次次喊出這個最親愛的稱呼時,

你一定感到了莫大的慰藉,深深的幸福。

TAG標籤:#精選 #事蹟 #楷模 #觀後感 #王紅旭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