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辦公>演講稿>家長會演講稿>家長會上的講話參考

家長會上的講話參考

全書匯 人氣:1.02W

XX年3月11日

家長會上的講話參考

一、、班級特點

優點及問題

二、家庭教育方法及注意事項、要求

(一)對家長的兩點希望

1、家長做一個盡到責任的家長,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將來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2、要提升孩子素質,首先要做一個有素質的家長。

(二)對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學生成績差,多半是孩子不會學習,學習方法不對(主要是最關鍵的學習時間——上課,沒有利用好,老走神,聽不進去老師的講課,很容易被別的事情分散精力;第二是缺乏良好的思維品質,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甚至從不去思考,認爲思考問題都是別人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好,百分之九十都是這兩個原因。

孩子的行爲習慣不好,比如老愛遲到,做事拖拉疲沓,喜歡罵人打人,極端自私,損人利己,懶惰,沒有進取心,多半是由於家庭的教育有問題,多半是家長不負責任或者是家庭教育嚴重不得法。一般來說,成功的孩子背後都有着比較盡責任的家長,或者是有比較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不是老師推卸責任,因爲現在的孩子可以說絕大多數智力都很好,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面對的都是同樣的老師——有的家長可能會舉例:某個孩子父母沒文化,孩子學得很好,比如綦江中學前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兩個學生,雖然是農村出身的苦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家庭教育,其實無形中家教好,孩子從小知道發奮讀書,改變命運。當然,也有少數,可能家長確實不負責,而孩子很好的,但我們得承認,這是少數)

我教書已經很多年了,見識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我總結了一下一些不太好的家庭教育類型:

法西斯型:頑固堅持“黃荊棍出好人”,怕辛苦,不耐心,孩子三天兩頭捱打,打得心裏都不正常了,所以在學校也是最喜歡動手打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任其自生自滅型(或者說是聽天由命型):說不上有什麼家教,只是供給吃穿。當然,這裏面有的是因爲家長忙於生計,沒時間管理孩子。

不肯將崇高的目標落實到日常行動之中型:想孩子好,但就是不想付出勞動(平時基本不管,偶爾痛打);

家長自己玩自己的,孩子也自己玩自己的:(每到上課盡睡覺,罪魁禍首怨電腦。秋月春風夢中過,懇請家長多教導))

平時毫不重視,升學時才心慌:(請家長都請不來,快升學時纔想起了)

過分溺愛心疼孩子:(請假走人戶,作業不做,嬌生慣養,好吃懶做)

父母親離婚,雙方忙於組織新的家庭,由於孩子不大乖,所以雙方都害怕接收孩子成爲包袱,讓孩子思想拋錨:孩子感受到被拋棄,生活沒意義,於是破罐子破摔,甚至離家出走

管吃管喝管玩唯獨不管學習:(給錢買活孩子,家訪時躲老師)

重視學習重視身體不重視品德養成:(不需要成爲雷鋒,但是作爲人,應該具有起碼的道德品質:合作,團結,容忍,善良,同情,上進等。)

對老師始終缺乏信任,甚至反感、對抗型:

什麼都可以無所謂,唯有在乎的是擔心孩子吃虧:

強烈認爲讀書無用型:(雖然現在社會上,有的人沒有文化也很發財,但是,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何況,有的人雖然很有錢財,但是未必幸福)

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老人:

隔代教育,觀念衝突型:讓學生不知誰對誰錯,不知道該聽誰的。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不像以前,這個沒教育好,還可以教育下一個。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不切實際,不能因循守舊,需要學習,需要更新觀念。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交流

家教等級:一等家教教動力(持久的,不是一時半會的,不是用金錢物質短期刺激起來的),二等家教教習慣(好習慣受用終身),三等家教教知識,四等家教教享受。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說,我們有必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許多好的習慣。

教育是什麼?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那麼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在什麼時候?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在幼兒階段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的培養。比如:按時起牀,自己穿衣,自己洗臉、刷牙,吃飯不掉飯,做事不磨蹭、動作要快等等。在小學階段,則要儘可能多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做完作業自己檢查,不會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時學習,寫完作業後自己整理好書包,在外面要留心觀察。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主張平等教育的,平時很尊重孩子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實美國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嚴的,規矩也很多。在美國家庭裏,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上牀睡覺,這是沒有條件可講的。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吃飯時不要大聲咀嚼,父母都會有明確的要求。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養成他們良好的習慣,隨着孩子的長大,父母管理反而越來越鬆,孩子到了高中以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蕩。

有一個美國孩子,媽媽想從小培養培養他做事的好習慣,就要求這個孩子負責洗碗,美國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媽媽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這個美國媽媽做得也真絕。他見跟孩子說理無效,當天就在家門上帖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四個字:罷工通知。理由如下:因爲媽媽工作很辛苦,想讓孩子給幫幫忙,洗洗碗,但因爲孩子只知道享受權利,卻不肯盡義務。所以,從今天起,媽媽不做飯了,各人自行解決吃飯問題。當天這位美國媽媽就一個人在外面吃,連着幾天不肯做飯。這個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麪包呀,自然投降。主動跟媽媽承認錯誤,要求洗碗。媽媽說: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說:行呀,只要你做飯,洗碗我包了,甭說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總的來說,抓習慣:小時要嚴,大了就可以放鬆一點。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因爲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塑造。家長要儘量避免留到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去強迫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造成和孩子的尖銳對立。

我們做家長的,培養孩子習慣,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讓孩子從小到大要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我們在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注意糾正和引導孩子多形成好習慣。這就是多“塑造”。因爲這樣容易。但有時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等家長意識到時,要想改,這就難了許多,這就是“改造”。

孩子的好習慣要儘早培養,不要等到孩子年齡大了,已經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了,再想着去改變,那就晚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陸士楨曾經說過,教育孩子要學會一手接納,一手控制。因爲孩子畢竟只是孩子。對於孩子,適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畢竟是“心”育,一切教育應從“心”開始,想方設法喚起孩子的內心動力纔是主要的,再適度輔之以外部的控制(內因爲主,外因爲輔)!控制與疏導相結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結合才行。

但是這個堵疏的比例怎麼控制呢?這裏面大有學問。

在孩子的學齡前期要“管”和“教”爲主,越小的孩子的行爲越應該管束和規範,對越小的孩子的無理的行爲越不能遷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對抗行爲,那麼孩子以後的每一次對抗,父母都不會獲勝;假如父母無法讓一個5歲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麼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進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學階段除了要繼續管、教以外,也要重視疏和導,做到管、教、疏、導同時並用;孩子越是長大,管和教就應該逐漸減少,而疏和導就越來越處於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導”的分量。

孩子進入初中,父母對孩子的“疏”和“導”就應該佔據重要地位了。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對抗心理較強,他們已經不再屈從父母的管束和說教,希望父母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的溝通。這時,激勵和引導就應成爲教育孩子的主導原則和方法了。

當然,以上四原則要想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之上的。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有效教育。沒有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不會有對孩子良好的情感溝通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當然也不會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個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長,一個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長於“疏”和“導”。對“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極少。因爲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心感受,隨機進行引導。這就已經是考驗每個家長的教育智慧的問題了。

20世紀60年代,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鐘,成爲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當時幾十個宇航員在培訓,爲什麼加加林能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參觀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感動了他。羅廖夫說:“我只有把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於他良好的習慣。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

實際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的習慣能夠給人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壞的習慣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失敗。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爲習慣。那我們的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1、聆聽的習慣:學會靜下心來聽別人的講述,並且能抓住別人話語中的主要內容,表達的目的,以及關鍵詞句。

2、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單位時間聯繫起來,提高記憶的效率,強化記憶的責任感。也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最常用的訓練方法,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透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托爾斯泰的20分鐘的記憶力體操我認爲也是非常值得推廣的記憶習慣。

3、演講習慣。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4、讀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讀經典,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20—30分鐘,有好處,學生階段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和家長的,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5、寫的習慣。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堅持寫下去,這就是決心、毅力、堅韌,有了這些,和有好的學習成績一樣重要。魏書生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他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他自己和學生都每天一篇日記。

6、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後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着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於明白自己想要幹什麼。所以,要培養孩子定計劃的習慣。

7、預習習慣。就是在老師上課前,學生自己先去看一看,想一想,其實就是讓學生養成自己去學自己去思考的習慣。反之,不讓學生自己學,最簡單的事都要等着老師告訴他,這樣難以培養出好學生。只有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才能培養出良好的思維品質。

8、適應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 長短不齊、在所難免。雖然學校會要求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但是現實是任何一所學校都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所有學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抱怨老師,埋怨環境。面對不同層次的老師,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9、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這也是非常要緊的一個習慣。尖子學生做尖子的事,後進學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對學生來說,就是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唉聲嘆氣,不要猶豫退縮,而是馬上行動,先做好眼前的小事情。

10、自己留作業的習慣。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所以,優生應該學會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這樣才最有針對性,有實效性。

11、錯題集的習慣,是很多學生公認的好習慣。

12、出考試題的習慣。

13、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四)建議

該碰的釘子要碰:

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就不會對這個世界真正瞭解,將來很可能會碰大釘子,正如魚兒生下來就要在水中游一樣。如果好意爲它套上一個救生圈,後果會怎樣呢?

該繞的彎路要繞:

家長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賬,即使走在捷徑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會對自己沒走的路躍躍欲試。而且,沒有過程的結局,沒有挫折的成功,就像憑空給了中國足球隊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又有什麼意義呢?

該受的苦與累要受:

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該動的腦子要動: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鍊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該聽的意見要聽: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見排除在外,也許他們以獨特的視角,純潔的心靈提出的建議或提醒,會彌補成人們的某些侷限呢。

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個孩子過於老成,處處跟大人們想的做的都一樣,城府頗深,你不覺得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是不是有些殘酷呢?

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

有些事情該正面解釋的就應明確答覆,免得讓孩子胡亂猜測,含糊不清,以致誤入歧途,甚至釀成大禍。

(五)談對孩子的懲罰

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採取更嚴厲的訓斥,當時覺得好像孩子屈服了,順從了,其實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爲,由於這些孩子內心覺得在家庭內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這樣的兒童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

體罰不可取,應該儘量避免。但是,我也不贊成沒有懲罰的教育,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不過,懲罰孩子要注意:

1.劣性轉嫁不可有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作,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2.諷刺挖苦最忌諱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爲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老子還不是跟你龜兒學的”)

不要當着外人教訓孩子,更不能羞辱孩子,莫名其妙地打孩子,不要刀子嘴豆腐心,而要豆腐嘴刀子心(不是要對孩子狠毒,而是要講原則,絕不突破原則),義正詞不嚴,不要開批判會,要先表揚後批評,最難的不是發現孩子的缺點,而是及時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指出不足之處和努力方向。

3.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着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應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透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爲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纔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4.點到爲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爲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着家長的意思,爲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爲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切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爲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5.就事論事莫牽連

孩子作爲受罰者的角度來講,最厭惡父母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

可作爲過來人的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扯西拉、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來,有的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麼樣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有的甚至認爲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年老賬。

三、對當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看法

現在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無效勞動太多,費時費力,效果很差。

在現在這個資訊社會,傳媒過於豐富,讓很多人迷失自己,迷失雙眼,不愛讀書:我們當今對學生進行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會讀書、愛讀書的一代人。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從很多老師的經驗中我得出的方法是:老師讀書,再教學生讀書。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讓學生“課內精耕細作,課外躍馬平川”。儘管老師每天都在 “學問”中碰撞,其實,教人求學問者自己不一定有真學問,教人讀書者自己不愛讀書,教人作文者自己不會寫作的現象很普遍,如同教人游泳者自己不會游泳一樣。許多老師都在爲尋找讀書的時間而發愁。年青一輩的忙於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沒有時間讀書;肩負上老下小生活重責的中年老師,難以擠時間讀書;臨近退休的老師感到頭眼昏花,沒精力讀書,不讀書的理由總是現成的。就我自己來說,我是愛讀書的人,我把讀書當作我每天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天最少要有兩個小時埋在書本里,堅持坐下來,靜讀。我相信,唯有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讀書是爲了給我的學生作參照物。

早在1978年3月,呂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批評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指出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他感慨地說;“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1995年《人民日報》以《大學生的漢語怎麼了》爲題直接指出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着嚴重的問題。

有人說,小學語文教學無效勞動佔50%,更有人說,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教師沒能從作業堆裏解放出來,而語文教學也沒有走出“無效”的困境。看看小學校園裏,最辛勞忙碌的就是小學語文老師。備課最費時,作業批改的量最大。寫字本、組詞本、造句本、聽寫本、日記本、週記本、作文字和各種練習冊,單元測試卷,每一份作業的批改都得聚精會神,不像數學的作業,數字、豎式、步驟點面分明,掃一眼就能確定對錯。若是計算成本,老師和學生對語文投入的精力和時間無疑也都是最多的。

1997年11月,《北京文學》發表了一組“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文章。有人發出“誤盡天下蒼生是語文”的憤詞。這幾年,全國基礎教育界都在轟轟烈烈地推廣新課程改革,尤其是我們綦江,據說教改成了在全國都叫得響的名片,牛皮吹上天了。似乎應該是迎來了語文教學的新天地,然而,就我所看到的狀況,學生真正受惠於新課改的並不多,老師和學生依然難從高耗低效的語文困境中突圍。

不由得想起舊時的私塾。舊時只要有機會進私塾的童子,只要兩三年功夫,就可吟詩作對,出口成章,揮豪成文,爲什麼?舊時的先生有什麼魔法嗎?

私塾裏走出來的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豈有文章驚海內》中說:“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分選自《古文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們以前讀書是這樣讀的,會背來的……不要講理由,老師說讀啊,我們就開始吟唱了……結果幾十年過去了,還裝在腦子裏。”

樑先生和南先生所說的那種“讀”和“背”跟我們今天的做法都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他們所講的那種“讀”法跟我們今天的讀法是大相徑庭,那就是中國古代沿用了兩千多年的私塾讀法,被日本人定義爲“素讀”法。

國際著名的右腦開發專家、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曾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的。”

這種不追求講解的精深透徹,讓學生有足夠的誦讀時間,自主自覺地熟知文字的音、形、義。因此,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認識大量的漢字,爲拓展閱讀提供了條件。

而南先生所講的“背”是要求忠實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誦。整篇背誦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詩人杜牧說:好文章是“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兵衛”的。可見,任何一篇好文章絕不是字詞句段的拼盤,可以隨意拆散隨意組合,它是“意”、“氣”相連,受“兵衛”呵護而貫穿始終的。我們現在是常常讓學生斷章取義地“選擇你喜歡背誦的段落”, 這種碎片似的記誦缺少整體意境,往往記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數學生對課文中的字詞句都沒多少印象,只是瞭解內容,而難以達到對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談不上對作者行文的“氣”勢參悟了。

可見,舊時私塾那種做法的初衷和終極目標都體現爲“積累”:在童蒙時期輸入大量的經典的完整的文字資訊,爲言辭行文確立了可效仿的典範,以期達到將來的厚積薄發之功。這是遵循了語文的學習之道。這種理念照說該被沿用傳承纔對,可爲什麼被擯棄了呢?這跟廢止經典誦讀的舉措有關。

從春秋時代到清末廢除科舉,中國人讀經(主要指“四書五經”)的歷史有2400多年,一直是採用私塾授課,而私塾授課其中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就是“素讀”。19XX年1月19日,首任民國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頒佈了教育法規:下令“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五四”運動以後,“四書五經”更是首當其衝被視爲封建主義的罪魁禍首而遭批判。從此以後,入選中小學課本的都是大白話一樣的文選,自然不需“唸經”似的記誦,以背誦爲主要目的的“素讀”在課堂上就此式微。而此時,西方杜威經驗主義新教育觀傳入中國,加速了被斥之爲“死記硬背”的讀書法連同讀經理念的衰落。不可否認,自19XX年的廢止讀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解放思想的偉大壯舉!但,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回顧母語教學之路,我們遠離經典的腳步是否該有所修正呢?

許多人質疑,爲什麼要讀經典,並且還要讀那些距今已經一兩千年的經史子集?漢語的發展具有非常強的因襲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母語體系就已經相當完善了,語言的詞彙、詞性結構、句法結構以及音樂質感等各方面都已相當成熟。每一個讀過諸子百家典籍的人,無不被那精闢洗練、生動優美的語言文字所震撼。我們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語等經典詞句大多數源自諸子百家的學說,漢語言活力的源頭就在我們的經史子集的典籍裏。單是這些典籍的語言風格,就足爲後世的模範。比如有學者這樣論述《孟子》的語言:“後來統治了我國XX多年的標準書面語,在《孟子》那裏已經臻於成熟,併成爲後世古文家絕好的典範”。我們現在所讀的白話文章,就語言文字而言,卻鮮見有經典文字那種精煉簡約、曉暢準確的功力。而另一方面,漢語那些 “能把種子種在讀者身上的作品”,幾乎都集中在被我們稱爲“古文”的典籍裏。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爲載體一路展卷到我們眼前,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對本民族的經典的學習。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念這些古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爲念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於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長期以來,我們止步於經典的扉頁前,輕易不敢揭開。甚至身爲語文老師,不少人已經連章回體小說都讀不動了。而事實已經證明,一個沒有經過“經典訓練”的語文老師是底氣不足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這樣的課堂怎麼能令學生如沐春風?別的行業或許沒必要皓首窮經,必得六經注我,而語文老師卻非得如此不可。這正如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所言:“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有的老師和家長會問,今天的學生是否有必要再接受“素讀”訓練呢?不是已經提倡大量閱讀了嗎?爲什麼孩子的語文能力仍不盡人意呢?

其實,原因就在於:閱讀的積累和“素讀”的積累是不一樣的。“素讀”積累更以背誦爲目的。朱自清說:“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實的功夫,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與其囫圇吞棗或是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雖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了就還了別人……讀了還不和沒讀一樣!”朱先生的見地不正是我們所缺少的知行嗎?

比如就作文和讀書的關係而言,我們信奉了古人“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的真知。可我們現在的孩子爲什麼怕寫作文?是見聞不夠嗎?當然不是,現在的媒體資訊大量充斥孩子們的世界,他們的活動也是精彩無限,放眼一看,哪一個孩子不是在忙碌中過日子的?是看的書少麼?你去掂量一下孩子的書包,哪一個朝代的童子會有今天的小學生這樣沉重的書包?那書包裏裝的書五花八門!可是,真要動筆寫點小文,就犯難了。不僅小學生、中學生,很多大學畢業生也是這樣,提筆難成文的比比皆是。

舊時學子的“勞於讀書”,不似今天“偶然的,隨意的” 翻看般的“讀”,是唱,是背,是 “勞”於誦,也是“勞”於記,在肚子裏紮紮實實地裝下了大量的文字,將典範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個透,被視爲“兵衛”的辭采章句早已爛熟於心,可信手拈來。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破”字就是讓書中的文字爛熟於心。有人問日本著名的作家左藤八郎爲什麼總能寫出好詩,他回答:“因爲我記得很多詩,能夠背誦下來的有五千首左右,知道大概意思的有五萬首吧。……如果沒有它們,我就寫不出好詩。”日本筑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講述了一件事。他說:“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會上遇到了創業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請教‘使腦子變聰明的方法’。他回答說:就是要大量的死記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讀’——不求理解含義、只照着字面朗讀漢籍(即中國的經史子集)。戰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全都作過這種‘素讀’練習。湯川秀樹先生從3歲就開始接受這種訓練了。”我們再看看猶太人是怎樣重視背誦的:在孩子剛會說話時就教他們讀《舊約》,到5歲時就要記住全部《舊約》。(《猶太文化精神》)誰能說猶太人的這種做法跟這個民族今天能以種種智慧的優勢屹立世界沒有根本性的聯繫呢?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記憶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學習都不可能只憑理解而不依靠記憶,尤其是語言。因爲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摹仿,杜松柏先生說:“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誦爛熟之中得到法則;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書背熟了,辭彙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一一點化,則能自成格調,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達難達之情的地步了……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可見是背誦量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提升進度。古人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母語的學習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詞采、曉暢的章句、鏗鏘的聲律、精密的謀篇,口誦心記,日長月久,內化爲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後的泛觀博覽,慎思篤行,將古人的感受,比照自處的情境,便可印證永恆的人性世情,於不經意處已是層樓更上。

不僅中國古代,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介紹過他的經驗——每天20分鐘的記憶力體操,長久堅持,不僅能記憶大量經典,而且非常有助於記憶力的提高。

如今,我們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整整六年,耗費的精力全在幾篇課文中,只爲記住兩千多個生字而鏖戰不休。孩子讀得太少,背誦得太少,積累太少,孩子的母語源泉幾乎是乾涸的,記憶中只有“牀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這樣的幾句搖籃詩,開口不能言,舉手不能書,胸無點墨,這麼薄弱的根基怎麼長得出棟樑之材呢!

所以,現在在我們國家,有一些有思想的小學語文老師,開始把“素讀”的理念引入課堂,把經典誦讀作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奠基工程,以“閱讀——積累”作爲突破口,確立小學六年“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手抄千萬言”的目標。

最爲出色的是廣東的陳琴老師和山東的韓興娥老師。

小學,是一個人的童蒙養正期。對語文的習得而言,也是打基礎階段。對小學的“基礎”而言,應該是重在積累和儲備,絕不是展現成果期。所以,閱讀和記誦應該是小學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現在我們都知道只要掌握了2400個的常用漢字,就能進行正常的閱讀。然而,按照以前(新課標前)識字教學的進度,兒童從七歲入小學開始學習漢字,到小學畢業,六年的時間才學完2500多個漢字,平均每天識字量爲一個左右。這樣的“浸泡”之道在任何一個語系的學習中都會令人驚詫莫名的,而我們竟視爲母語習得的自然法則。最可悲的是,在整個小學階段,我們每天都在跟錯別字較勁,反覆抄寫,默寫,聽寫,在校聽寫,回家還要聽寫,到最後,仍有不少的孩子掌握不了十二冊課本中的漢字。識字的緩慢,使得大多數孩子錯失了最珍貴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期。

新課標把識字教學重點放在了小學一二年級,這是科學合理的舉措。可是,大部分低年級語文老師都反映,新大綱和新課標的難度太大。老師們都認爲原來一、二年級的1250個生字都沒有辦法完成,更別說現在增加到1800個生字及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能達到這個目標的學生是極爲少見。

漢字真有這麼難學嗎

2500多年,孔子在《學記》中這樣記錄了當時學子的學況:“一年視離經辨志。”那時學滿一年,就考查學生斷句的能力和對經典文句的理解。當時的文章都沒有標點符號,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纔可以自行斷句,所以,古人有“句讀”之說。而對經典文句的理解就更不容易了,孔子之前的經典多爲周朝之前的典籍,那可是真正的“古文”了。一個小小的學童僅用一年就能去到這樣的高度,在今天確乎不可思議。可是,古人是怎樣做到的呢?孔子在《禮記》中論述“詩三百,思無邪”時,倡導人們從幼小時開始讀《詩》,並且要做到“口誦心惟”。可見,字,也是在誦讀中學會的。南懷瑾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假定現在把《千字文》念懂了,再加上自己多用一些功夫認字,你讀古書就很簡單了。古書讀會了,讀中文其他什麼政治、經濟,那就像看小說一樣看了。”

一本《千字文》共一千個字,只有六個重複使用了一次,也就說,讀完《千字文》至少認識了九百九十多個漢字。而把它背熟,一箇中等智力的孩子,每天只要花二十分鐘左右,也不用兩個月時間呀!

明清之前的蒙學讀本都是孩子們喜愛的識字教材。以前沒有拼音,學生就把《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這類的詩詞韻文念熟背熟,通用的漢字就掌握了。最重要的,這些文章朗朗上口,不費勁,還都是促進童蒙養正的人文讀本。儘管有許多過時的禮節範式,只要稍加分析,學生自然會分辨取捨。可見,識字教學,並非要按教材的進度不可。

陳琴老師和韓興娥老師的做法,一二年級識字量到達XX字以上,每天閱讀500字左右,兩年的閱讀量在二十萬字以上;三四年級再識字1500個以上,每天閱讀3000字左右,兩年閱讀量在一百萬字以上,讀書筆記七萬字以上;五六年級每天閱讀6000字左右,兩年閱讀量在兩百萬字以上,讀書筆記爲十萬字左右。經過實際量化,每個孩子每天堅持背誦100字左右的文段,一學年除去節假日,每個孩子按在校日爲180天計算,六年就可背誦十萬多字的文章。這還是按最低的標準計算的。

整個小學階段,作文集中在高年段訓練。中低年級以自由的日記訓練爲主,高年級以命題作文的訓練爲主。

在確定了對語文教材的使用策略後,本着她們自己對典籍的瞭解,大致選定了適於小學生熟讀的篇章,依據現行教材的內容和經典誦讀的循序規律,我爲學生確定具體的經典誦讀目標。

一二年級誦讀明清之前的蒙學讀本《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聲律啓蒙》《千家詩》;

三四年級誦讀《論語》《大學》《中庸》,並選讀《孟子》。

五六年級誦讀《老子》,選讀《史記》和《資治通鑑》中的經典篇章。

六年裏,除課文規定的詩詞外,背誦的詩詞量在四百首以上。此外,每學期,都爲學生設定了必讀和選讀的課外讀本,不僅僅侷限於經典作品的閱讀,分童話期、歷史故事期、人物傳記期、科普期、經典小說期等。背誦的內容在校完成,閱讀的內容是每天的家庭作業。

所以,懇請家長們重視孩子的經典背誦和課外閱讀。

四、畢業形勢

五、說幾點具體的注意事項:

(一)日常語文學習上的幾個關注

(二)提幾點要求

希望家長們管細一點(有的家長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輔導孩子,那就適當分點時間和精力管一下,我就發現有的家長自己都是幹部,是老師,孩子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她竟然一點都不在意;沒有條件和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的家長,那就檢查孩子的作業按老師的要求做完沒有,字寫得認不認真——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不要到了中學,想管也沒法管,並且管不住,甚至不敢管)不要以爲孩子就聽老師的話,有的孩子並不是對老師的話很放在心上。

從哪些方面去管孩子的語文學習:

(1)上課專心聽講——聽講了嗎?舉了幾次手?回答了幾個問題;

(2)認真記(筆記-頭腦)——你今天記住了哪些新東西;

(3)作業認真做(不抄作業、做不起的問)——抄別人的作業沒有,問老師問題沒有;

(4)該背的課文及時背、熟背(檢查);

(5)多看課外書(不愛看的家長帶着看、引導看,然後一起探討,談各自的看法-我念的文章學生都有興趣);

(6)生活中多留心,多積累(生活處處皆語文——對聯,成語……);

(7)一個周,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假期,背得了多少經典;

(8)重視培養學習興趣;

原因:現在普遍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生比家長、比老師辛苦,不象我們小時侯讀書沒有勞動辛苦,想去讀書;現在花花世界好吃的、好玩的對學生的誘惑太大,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要分心,不少學生都是被迫讀書,被逼讀書。

方法:老師(課上得有吸引力,作業不成堆,負擔不是過重)

家庭(多正面引導、鼓勵,多表揚,尤其要看到孩子的一點點成績,當面給予口頭的表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批評人很容易,發現人的缺點好像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但是發現人的優點卻很不容易,有很多人連自己有什麼優點都不知道,認識不到自己的長處,總是認爲自己不行,因此才自暴自棄。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當家長和老師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有一句話很有道理“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爲一個什麼樣優點的人,你就得這樣去表揚他,鼓勵他”,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特別不喜歡錶揚孩子,認爲一表揚可能就會驕傲,驕傲就會落後,於是幾乎從不稱讚孩子,經常指出的就是這不對那不對,長期缺乏表揚的孩子就會認爲自己確實不行,什麼都差,沒有前途,沒有出息,沒有信心,破罐子破摔。當然,表揚和鼓勵重在語言,而不在金錢和物質,我是不主張用金錢和物質刺激孩子的學習的,短期內有作用,時間長了,副作用更大。

(5)注意方法加強學習:多讀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盧勤、魏書生、周泓、董進宇、名校網站)不傷害孩子自尊,不拿自己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比較,讓孩子充滿希望,客觀地指出孩子的缺點,不要把他打擊得一無是處,給孩子留面子,切忌“簡單粗暴”,但是也不溺愛孩子)

(三)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出勤(請早上到校不要太早,放學後要求學生及時回家,作業回家做,不要相互抄作業),清潔衛生要兩三個周才輪到一次,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2、管好零花錢,錢太多副作用大:學生錢多了要花時間花精力去用錢,沒幹什麼正事,學生吃零食現象非常普遍,挑食厭食也很嚴重;早餐儘量讓孩子在家裏吃,不直接給錢。

3、留給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

4、請重視每天孩子的抄作業本:孩子在校有什麼特別的情況(好的或差的),我都喜歡把情況寫在抄家庭作業本上,所以家長每天一定要留意這個本子,有老師的簽字,那就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給予鼓勵或者教育。如果孩子在校有什麼表現比較差的,請家長們不要像踢球一樣給我踢回來——“請老師處罰”,好象這個孩子與他無關,如果真的處罰一下就解決了,那還說什麼家庭教育,老師每天處罰就行了,甚至老師都可以不要,就叫警察手持警棍來教學生,那個處罰孩子不是更怕嗎?如果你確實很關心你的孩子,請家長每過一段時間,就到學校來了解一下孩子的表現情況,如果你有時間,我還歡迎我們的家長來和孩子們一起上課,你親自來看你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如果沒有老師的簽字,那家長每天簽字的時候,還是留意一下老師佈置的作業是否做完,做得對不對我不要求每個家長都檢查,但是做沒做,你是能夠看的,認不認真,你也是看得出來的。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耽誤了家長們的寶貴時間,言語可能有不周之處,請家長們原諒,因爲我和你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切爲了孩子”。

TAG標籤:#講話 #家長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