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專題>創新>創新課外活動論文大綱

創新課外活動論文大綱

全書匯 人氣:3.27W

創新教育的學生髮展觀認爲,學生的生命本體能否不斷獲得健康發展,特別是能否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素質,主要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學生是在實踐活動中實現發展的,離開實踐活動,學生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二是學生的發展是由自己自主決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創新教育視野下的教育就特別強調要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主建構。基於創新教育的學生髮展觀,我們提出了“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課題,希望透過課外實踐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創新課外活動論文大綱

2002年,我校作爲全縣重點教改實驗學校,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我們的研究課題“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被確定爲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初中創新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子課題,並將此項工作確定爲學校“二五”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科研項目。圍繞這一科研課題,我們在近三年的時間裏進行了全面、系統、有效的嘗試,在實驗整體構思的“準備啓動——全面推進——總結推廣”三個階段中,現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課題專項檢查、考察,各位領導、專家給予了“機制全,特色明,工作實,效果好”的評價,學校先後被評爲“湖北省創新教育課題研究先進單位”、“縣教改先進單位”、“課題實驗先進學校”。

在此,就前段課題實踐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一、確立實踐活動目標

我們的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爲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體驗”、“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進行目標設計過程中,特別關注實踐性特徵。積極提倡運用調查、採訪、觀察、實驗等行爲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實踐活動目標的確定必須根據評估的需要來確定。主要是根據學校培養目標,評估學生的發展需要,評估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要,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確定瞭如下實踐活動目標:

學校研究目標:

透過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研究,探索出一套創新教育實踐活動模式,研究出創新教育實踐活動評價標準。

教師目標:

更新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爲本思想,促進學生自主研究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素質,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價值觀、學生觀、評價觀,學習相關理論,提高業務研究水平。透過課題研究,把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研究內容、形式、結果總結形成實踐指導經驗。使教師真正成爲科研型教師、反思型教師。

學生實踐活動目標:

情意目標。情意目標是開展初中課外活動的主要目標,它包括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接觸社會,瞭解我縣的域情、人文地理、環境等,瞭解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強學生的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的感情,透過小組合作研究問題,增強學生的羣體意識,培養學生刻苦鑽研的作風,實事求是的態度。

認知目標。包括調查、訪談、瞭解某些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有用的學科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透過對某些事物的探究能獲得更多的生活體驗。

操作技能目標。包括透過測量、識圖、設計、科技製作、市場調查、上崗實踐等活動,初步學會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加深對學科語言、符號的理解,培養自學能力;透過資料蒐集、整理,提高學生獲取資訊和資訊的處理能力;透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將上述目標分解爲三個年級的階段目標。

初一主要是培養以交往爲主的實踐能力。這種以實現人的社會化爲目標的實踐,重在培養學生的合羣性格、協作精神、開朗個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質。

初二年級主要是培養以認識世界爲主的實踐能力。這種實踐重在獲取知識,拓寬視野,培養興趣,發展科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選擇、構建能力等,培養實際操作與科學實驗能力。

初三年級主要是培養以改造世界及價值實現爲主的實踐能力,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學生透過自己的思維、想象、創造、發展,能運用它認知解決實際問題。

二、構建實踐活動模式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探索出實踐活動操作模式,根據本校實際,將模式的實施步驟分爲三個階段,八個步驟(見表一)。

1、問題生成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創設問題情境、確定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生成有兩種方式:一是教師設計並提出;二是學生自主發展並提出。無論哪一種方式提出的問題都必須要經過師生共同討論、論證,形成活動主題,即“發現——論證——生成”。主題論證要注意三點:首先,主題是否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包括學生實際經驗和實際操作的達到度;再就是主題切口要小,選題時應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學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驟A

一般步驟B

問題生成階段

確定研究課題

制定研究計劃

確定研究課題

做出假設

實踐體驗階段

收集資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資料

提出論點或假說

設計實驗以驗證假設

實驗並記錄數據和現象

處理和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階段

撰寫研究報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寫研究報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適用研究類別

社會科學研究(大文)

自然科學研究(大理)

表一

活動主題確定後,要指導尋找主題研究的切入點,制定活動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步驟”、“預設成果”等幾個方面。如丁志娟老師指導學生撰寫“我的家鄉地方特產”的主題研究方案爲(見表二):

創新教育課題實驗活動指導方案

研究主題

紅山地方特產

指導教師

丁志娟

課題組成員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組長

張金

班級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紅山地方特產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瞭解這些,對家鄉的經濟與文化有深刻的認識。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從活動中瞭解家鄉的風俗文化、經濟發展情況。結合語文課本中說明知識,靈活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建設家鄉的主人。

研究內容:1、特產品種及歸類 2、特產的特徵、製作方法 3、有關特產的傳說、典故、目前狀況 4、個人對特產的看法與建議

研究方法: 參觀法、調查法、網絡資訊法、資料法

主要步驟:1、具體確定紅山有哪些地方特產 2、從各種渠道瞭解已確定的地方特產 3、總結報告

預期成果:一份小報告:關於紅山特產的調查報告。

表二

2,實踐體驗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包括收集分析資訊、調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觀念和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要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必須建立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只能給必要引導,引導的特點應該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也就是說不能包辦代替,讓學生在活動中有一個自由開放的心態,使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進行下一步的驗證。這個階段主要採取一是資料式,即學生透過、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經分析、概括而得出結論;二是實驗式,即針對課題動手做實驗,透過分析實驗和總結實驗結果,看課題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動實施前,要指導學生如何收集資料,針對學生活動的具體任務,滲透關於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的專題講座。

3、表達交流階段即總結階段。先是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撰寫活動報告,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其表達方式有陳述式結論表達、辯論式結論表達、競賽式結論表達、研討式結論表達,以及個性化表達(即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達交流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着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穫進行總結和反思。對結果的反思是問題解決學習的最後一個步驟,這也是學習者常常感到困難的一個階段。學習者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急於求得答案,而忽略了這個階段,但這卻是積累經驗、避免以後再走彎路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是不容忽視的。

三、建立實踐活動的評價

實踐活動的實施,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評價應貫穿於實踐活動的全過程,評價的內容和形式,都充分體現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促進實踐活動目標的達成。其評價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訊和運用資訊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學實驗能力、創造能力及社會交往、協調能力和反思能力,還有教師指導能力與反思能力等。評價模式採用多元化評價,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反饋形式的多元化。

我們對學生的實踐活動的評價是採取多元評價,其依據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評價時不是“一把尺子”量學生,不是單一看學生是否將問題解決,而是看他怎樣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思維、創造能力及個性特徵。同時,強調多元化主體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和教師互評、家長和教師互評,學校與社會評價等等。

1、學生評價。我們採取問卷評價法、促進者評價法、實際操作評價法、成果展示評價法、小組評價法和反思評價法等方法進行評價主體。

問卷法評價:在實踐活動後,教師可運用調查問卷的方法瞭解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評價。

促進者評價法:促進者包括教師、家長及其他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社會人員。評價形式是多樣化的,哪怕是送去一個微笑,伸出一個大拇指,爆出一個掌聲,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勵學生創新,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天馬行空的設想,允許學生對知識的懷疑,允許學生做他認爲有意義的活動,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保持學生的探求欲,準確把握學生的閃光點,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於平淡處尋精彩,讓學生始終處於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實際操作評價法:透過實際操作展示學生的活動過程,這是活動評價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評價法:當一主題或某一階段活動結束後,教師要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相互評價。學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樣,可展示實踐報告,可展示反思日記,可展示創作成果,透過展示,充分表現了學生的創造力。

小組評價法:即活動小組成員相互評價,便於集思廣義,相互啓發,同時培養學生的羣體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

反思評價法:反思就是回顧已進行了的活動,把握既定目標、評估進展,提出改進方案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反思的起點是問題的生成。我們要求學生透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是參照過去對現在的自我進行反思和評價。二是根據他人的評價來反思評價自己。三是透過和同伴的比較來對自己進行反思評價。反思結果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對獲得結果的整個思維過程進行檢查,檢驗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確;二是每解決一個問題後,應反思從該問題中可得出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以後借鑑。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和關鍵,搞清楚自己是怎樣尋找思路的。(2)對解題方法重新評價,找到最優解決方法。(3)思考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是否有某種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種技巧在以後類似的場合用得上。(4)弄清楚從當前的問題中,可以得到哪些結論或吸取什麼教訓;概括出問題的一般結構、特點,總結出運用該問題解法的條件範圍,以便把該問題的解法推廣到同一類型的所有問題。在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指向研究的過程上,而不只是結果的正確與否;要鼓勵學生按照他們所掌握的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問題的認識,來評價自己的答案,評價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評價自己在問題解決中學到了什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不斷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學生及時性、階段性的自我反思評價,“讓每個人的頭腦颳起風暴”,發現自己的心靈所需,認識自我,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揚長避短,不斷創新發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發展極限內達到卓越。

我們從袁盼同學關於《當前農村環境保護狀況》的研究報告看到,他這樣寫道:“我無法阻止人們亂砍濫伐爲數不多的森林資源,但我可以節約每一張紙,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換傢俱的慾望,我可以愛護花草樹木;我無法阻止人們亂捕濫殺珍稀動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國家保護的所有動物;我無法阻止鋪天蓋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環境,但我可以儘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無論在哪裏不亂扔廢棄物。雖然我無法阻止破壞環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護環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那麼我們生活環境就會減少一些污染。爲了我們自己、爲了我們共有的家園,保護環境應該成爲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爲。”透過對活動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學向全校同學發出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倡議,得到了全校師生的響應。

2、教師評價。就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活動而言,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

一是從問題的生成到指導方案的撰寫的評價,看是否科學、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和社會科學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學生實際,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的已知經驗、學生的發展潛力,是否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估計並設計了應急預案。

二是在實踐活動中對教師的評價着重評價三個方面:價值追求(即在價值取向上應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爲核心目標)、過程特徵(即在過程特徵上應以促進學生個體和諧地發展和創新個性的充分張揚爲根本宗旨),模式選擇(即在模式取向上應以構建高度體現學生主體性的,着眼於“以生爲本”的多樣化的指導方法、途徑和模式爲根本追求)。

三是教師的自我反思評價。在每次實踐活動中反思不斷貫穿整個活動進行的始終,教師只有透過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真正發現問題,不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同時能更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例如:一位教師設計了一次主題爲“我們的環境怎麼了”的活動。設計了一張表格(見表三),讓學生帶着表格去調查。

序號

環境問題的現象

表三

學生調查的積極性很高,獲得了許多實地調查資料。然後回到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彙報了一下結果,便讓他們給當地環保部門寫一句話,當作建議提出來。後來經過教師的反思,認爲此次探究活動的收穫是膚淺的,因爲學生根本沒有進行深入而紮實的思考與研討,只是一種單一的傾吐心聲。後來他將表格重新設計成如下式樣(見表四),並讓學生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探討出原因、對策後再去設計建議。真正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探究能力。

問題

現象

污染源

污染區域

思考

對策

表四

四、形成實踐活動體系

經過兩年的探索,我們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實踐活動管理體系。

1.實踐活動組織管理體系

實踐活動組織管理體系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教科處

教務處

指導組

教研組

課題組

考評組

年級組

實驗教師

實驗學生

領 導 小 組

圖一

2.實踐活動過程管理體系

實踐活動過程管理體系

場地設施

階段總結

研究對象

人員構成

職責分工

內容載體

資訊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進展

圖二

3.實踐活動模式管理體系

指導小組

學科組

評價小組

生成課題

實踐活動

活動評價

實踐目標

實踐原則

實踐方式

活動安排

活動組織

活動實施

課題評價

學生髮展

教師發展

實踐活動模式管理體系

圖三

4.實踐活動資源管理體系

學科教師

管理人員

社區部門

內容資源

校內資源

社區資源

生活經驗

學科課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運動場區

社區合作

公共資源

社會實踐

綜合館室

實踐活動資源開發管理體系

圖四

上述四個體系在實踐活動實施中融合爲一個有機整體,使實踐活動研究處於規範執行。

五、提供實踐活動保障

課題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爲此我們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按照“以‘名師工程’爲動點,以‘藝術教育’和‘體育傳統特色’爲鋪墊,以與新課改接軌爲出發點”的基本思路,強化科研興校理念。先期圍繞準備、啓動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觀念,形成一致共識。爲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課題實驗,全體教師參與實驗,學校透過多種途徑,給領導教師“充電,使“創新教育”在領導與教師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一是建立業務學習制度;二是請專家學者來校作專題講座;三是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業務培訓學習;四是組織教師參加計算機理論知識與上機操作培訓,培養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五是組織教師走出校門,對社會各單位、自然場所進行調查,瞭解社會資訊。

透過給學校領導教師“洗腦”、“充電”,他們的觀念變了,理論更新了,一致認爲:學校教育,必須轉軌;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2.健全機制,形成一個定規。學校爲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在全縣率先設立專門的科研機構——教科處。就該項課題實驗學校明確要求:“在科研處統一管理下開展工作,落實規劃;在指導小組的全面指導下尋求理論指導、專家點拔、學習研討;在領導小組的保障下健全機制,明確責任,落實管理。”科研機構的設立,使該課題研究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援,加強了管理的力度。儘管學校過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訂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評價辦法,但考慮到“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學校、教師面臨的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既與它課題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學科實驗教師需要透過大量的實踐、探索、總結創新去解讀的專題,爲使這項工作健康發展、穩步推進,並做到制度化、常規化,我們根據工作需要修訂了“一個規劃”、“兩個辦法”、“三個制度”、“四類職責”、“五類方案”。

一個規劃:《紅山中學教育科研二五規劃》

兩個辦法:《教育科研常規工作考評辦法》、《教育科研檔案管理辦法》

三個制度:《科研處管理制度》、《科研處課題實驗教師學習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及獎懲制度》

四類職責:《科研處主任職責》、《科研員工作職責》、《科研課題實驗小組組長職責》、《課題實驗教師職責》

五類方案:《實踐活動教師評價方案》、《實踐活動學生評價方案》、《實踐活動課題組評價方案》、學校課題組制定了《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學科課題組制訂了《學科課題研究方案》、

我們在實驗工作中務求使“規劃”成爲貫穿此項工作的紅線,“辦法”成爲規範工作的指南,“制度”成爲推動工作的保證,“職責”成爲評價工作的依據,這就使得實驗工作行得實,走得穩。

3範例引路,形成以點帶面體系。我們重視理論的指導和專家、領導的點撥,更看重學科間、學科內教師之間的示範作用。首先,我們要求教師在“求穩、求實、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針指導下,在編制實驗計劃和推進程序上確保“三性”:可行性、針對性、適用性,在實際工作中確保“四個協調”:與整體工作協調,與其它課題實驗協調,與教學內容協調,與兩個特色學校(市“藝術教育試點學校”和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創建協調。讓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投入實驗。在一階段實驗後,學校指導小組和教科處透過實驗小組內教師間的活動課彙報展示和每學期全校常規的實驗成果驗收,從中推出精品。在實驗教師中作示範推廣展示,供作示範的有活動課的課型模式、活動課的方案設計、活動過程構想、活動主題的確立、活動評價方法和活動相關的檔案記錄樣式等,讓全體實驗教師在實驗中有借鑑,在借鑑中有創新有提高。僅2003年春季,我們組織了活動課示範活動四次,推出優質示範課二十六節,檔案(指導方案、記載、評價記錄檔案)展示四次,推出設計科學、有創意又適用的設計記錄和指導方案四十餘種,共三百多份。從2003年5月開始我們又挑選了部分優秀教師參與實踐,現在實踐教師已達到40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覺得全面嘗試的時機已經成熟,從2003年5月份開始,由實驗轉向實踐,正式進入全面推進階段。至現在每個實驗教師組織開展的實驗活動頻率相當高,其活動涉及到人物訪談、科技製作、社會調查、藝術創作、科技實踐等,學生活動的蹤影由課堂到室外到社會的不同角落,七個月時間,他們從學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動記錄表或訪談記錄、寫實作文、活動報告、反思評價萬餘份,收到學生製作的工藝品、書畫作品等近兩千件。整個實驗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結合,形成縱橫聯動研究網絡。爲了使課題實驗向縱伸發展,我們注重了多方結合,逐步形成了橫縱交錯、聯動研究的網絡結構。

一是注重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比如:初一數學課中的“用樣本估計總體”,一(5)班蘭智老師在課堂上就爲學生們準備了一袋大小均勻顏色爲青、黃兩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樣估計它們當中青豆與黃豆各約佔多少公斤。學生們自願組成研究小組,討論方案,並且進行了具體的分工,最後,每組派一位代表發佈研究成果。它們的研究方法令看課的教師們大開眼界。其中有一位學生說:“最爲準確的是將青豆與黃豆全部一一分開,要是人工分檢則廢時廢力,沒長眼睛的淘沙機能分離普通沙子和鐵沙,我們今後能否發明一種能識別顏色的機器,將它們分開不就行了。但現在我們只能用樣本估計總體的辦法,看樣本中青豆與黃豆各佔的比例,然後再計算總體中青豆與黃豆各約佔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聯想多豐富,思維多開闊,今後教師若再重視引導,說不一定明天就是一個發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與假期研究相結合。我們的研究不只是侷限於平常上課期間,在假期同樣沒有放鬆創新研究活動。去年寒假,學校教科處要求每個實驗教師各組織若干個小組開展一至兩個課題的研究,效果顯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學爲組長的五人小組確定的研究課題爲“當前農村環境保護狀況”,他們調查了四個鄉鎮、16個村組、5個廠礦企業,訪談了上至鄉鎮長,環保局長下至小學生,近300人,撰寫題爲“農村環保不容樂觀”的調查報告,對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向有關部還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議經過反思,還向全校發出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倡議。

三是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結合。在課題研究時有些涉及到高年級理化等理論知識的課題,低年級學生就無法開展研究,這樣共同一起開展創新研究,就彌補了相互的不足,實現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學爲組長,由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各三名學生組成的研究小組,參加了“學校鍋爐煙囪有多重”的主題活動,初三年級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實地測量煙囪的高度,初一年級學生計算它的圓管的體積,初二年級學生計算鐵的質量,他們組成一起就完成了這個課題的研究。這樣初一、初二年級學生還向大哥大姐們學到了不少知識。

四是學校基地創新與校外基地創新相結合。校內有圖書室、實驗室、電教室、音樂室、微機室,光這些還不夠。在校外,我們的基地有烏雲山、屏峯兩個生態茶園,有溪坪良種場,有畢昇森林公園,有自來水廠,這些都是他們開展課題研究的空間,他們的知識領域就在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們的能力就在這些地方得到創新。

五是教師創新與學生創新相結合。和在課堂內一樣,課題研究中教師是促進者,研究的主體仍是學生。例如:李定章老師設計的“炒菜”活動指導方案,將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聯繫起來,將生活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將知識運用與思想意志品質的培養結合起來,整個活動過程按“清洗——準備——製作——收束——解說——自我評價——整體評價”的思路展開,特別是讓學生在說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學生用知識作解說,讓觀摩活動課的專家無不驚歎,專家的評價是這堂課“融知識性、常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此類打破傳統上“爲活動而活動”的形式的活動課,可謂形式各樣,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長培養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學校一方面狠抓常規教學規範,促教學成績穩步上升,同時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狠抓學生的特長培養,創辦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活動傳統。辦好“三節兩刊”。“三節”:一是集音樂、美術、書法爲一體的藝術節,在每年的四月、十月舉行。藝術節期間,常常是學生自編自導的文娛節目,精彩紛呈,學生自己設計,親手舉辦的手抄報花樣翻新,透過書畫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藝術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舉行的春秋兩季運動會,已確定爲學校體育節,它一直延續着紅中展示學生運動素質,大力弘揚奧運精神、愛國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節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學知識,舉行手工製作比賽,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激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已經成爲科技節的主旋律。

“兩刊”:一是以學生爲主體的每月一期的校報《映山紅》,它是育人的搖籃,創新的網站;二是以教師爲主體的每學期教研一刊《創新之窗》,它是教師交流的園地,成果展示的空間。

正象我們的校長丁新權同志常說的一句話:“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光。”

六、實踐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由於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透過機制激勵教師的探索熱情和創新精神,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羣體協作實驗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課外活動精彩紛呈。在實驗中,我們也深感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學科活動“活了教師的教學,活了學生的思維,活了課堂,也活了校園。”

1.掙脫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與校園。課題實驗讓一些長期習慣於三尺講臺的教師驚奇地發現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書匠”永遠教不出那設計精巧、想象奇特的“未來太陽能家用供電設備”,教不出“敘寫生動,富有真情實感”的山鄉札記,那些關在教室裏的孩子,他們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是無法激發出來的。

肖軍老師結合初三數學課中有關“利率、利息”知識的教學安排了一次活動課,變抽象的灌輸說教爲由學生調查詢問,得到真實、直觀的感性認識,學生帶着問題深入到銀行、信用社和農戶,帶回了有關知識的領悟,對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有一個學生在調查彙報後這樣總結:“從存款利率的下調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透過這一方法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貸款利率的下調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是爲了方便羣衆從事經濟投資,搞建設,最終刺激經濟增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經濟調控上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得到激發,有利於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又如姜濤老師在英語活動課中,以一次“生日集會”爲主題,活動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體現出“親情、友情”,讓知識性與趣味性和諧統一,達到了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課堂的佔有者是學生,從主持人、小壽星扮演者,前來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學生,教師只是活動的一員。沈小亞老師的一堂“家鄉情懷”活動課,學生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英山的風土人情,物產風貌,地方特產,名人軼事,並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優美清新的文章,教師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導方案的設計上,課堂則成了學生活動的空間。這些活動對“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課堂地位作了更爲具體、實在的詮釋。

2.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了學生實踐創新素質的提高。透過以“發展”爲主線的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興趣,改變獨生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能力提高了還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大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芮小滿老師的一堂“應聘”模擬活動課,將學生未來參與社會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課堂,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智慧、勇氣、參與意識、責任感”着實讓人大開眼界。

活動課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天地,也是他們陶冶情操,增長見聞、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的樂園。

3.增強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透過近年來的科研活動,培養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基本上實現了教師隊伍的優化,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增強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多的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學校有一人評爲全國模範教師,有一名教師被評爲省級骨幹教師,十一名教師被評爲市級骨幹教師,一人被評爲省級教科研先進個人,十五人被評爲縣級教科研先進個人,教師在撰寫論文、優秀教案、優質課等方面,先後有二十多人次獲國家級獎,獲省、市、縣級獎達壹百多人次。

透過課題研究,學校教學成績也得到了飛躍性的提高。中考成績年年攀升,學科競賽成績也有較大的提高。我校2001年中考考取黃高5人,一中50人。2002年考取黃高1人,一中45人。2003年考取黃高 1人,一中50人。2004年考取黃高1人,一中51人,在全縣引起轟動效應。學校多次在省市級教科研工作會議上交流經驗。2004年5月學校評爲全省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先進單位,12月評爲黃岡市辦學水平先進單位,同時高標準、高規格透過市級示範學校驗收。

4.豐富和完善了教學評價。透過課題實驗活動,師生關係得到了徹底的改變。老師不再是評價的權威,而是評價中的一員。評價雙方之間的關係不再是檢查與被檢查,批判與被批判的關係,而是平等、互惠的夥伴,整個活動過程在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充滿了民主與溫情,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廣泛交流,互相啓發、開拓思路,更加關注學生的現狀、個性發展和發展趨勢,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認爲課外活動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我們研究總結的課外活動評價標準突出“三全”“兩導”加“績效”。“三全”是指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全身心參與”;“兩導”是指教師在活動前所設計的“指導方案”與活動實施過程中的“組織引導”;“績效”是指活動的完成情況,預期效果的達到度。其中“三全”是評價的重點(見表五)。

英山縣紅山中學實踐活動課評價標準

評價要素

評分

A級指標

B級指標

C級指標

學生的

參與

全員參與

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參與人員達100%

明確活動目標並認同活動目標

學生在活動時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全程參與

主動參與活動的全過程

以學生爲主體,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佔80%以上

自始至終普遍具有質疑、探究意識

全身心

參與

透過觀察、實驗、調查、猜測,能創新地提出問題

透過調查、交流、驗證、推理主動獲取知識,能靈活地、多角度地解決問題

能獨立或進行小組活動,小組合作目的明確,團結協作、分工合理、有秩序、有交流、有碰撞、有統一

能蒐集、整理與活動相關的資訊資料

指導方案

活動主題有創意,制訂了情意、認知、操作、能力目標,這些目標與內容緊密相關,並且是可以達成的。

闡述了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活動的過程,提供了一些相關的材料

活動形式設計合理,富有情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徵;活動內容具有多樣性、開放性和挑戰性

創造性地開發、使用、處理學習資源,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能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整合活動內容

組織引導

善於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好奇心與探究慾望,能爲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充分展示的機會

組織、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面向全體,充分保障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體現了“三全”原則

鼓勵質疑,及時採用積極、多樣的激勵性的評價方式,其評價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能根據反饋的資訊對活動過程、適當調整,合理處理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靈活把握活動全過程

活動的

績效

活動的

績效

完成了活動設計任務,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在活動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整個活動活躍、有序,交流主動、平等、和諧,學生人格得到尊重,有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或書面表達對活動的理解

5.問題與思考

一是安全隱患。課外活動課有時是在校外進行,甚至是單獨進行,學生的安全隱患增多,給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

二是實驗活動人數。開展活動時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組織報名,總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加,也就是興趣的廣泛性和相對統一的矛盾如何處理?

三是教師的指導。在某一段時間內班級研究課題往往不只一個,同一課題的參與學生少則五六個,多則二、三十,一人無法及時準確而又全面地把對學生的評價記錄下來。

當然,前一階段的課題實驗讓我們看到創新教育的冰山一角,隨着對實驗的深入、認知,也帶給我們一些深層次思考,正如市教科院領導提出的:“要將創新教育這一課題特色化,要將實驗與課改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將創新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建設、開發聯繫起來”。因而,我們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任重而道遠。

總而言之,爲了學校的持續發展、振興,我們將全力以赴,找到一眼不竭的甘泉,培植出教育改革的一片綠蔭。

TAG標籤:#課外活動 #創新 #大綱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