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個人>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全書匯 人氣:1.86W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1

張桂梅,一個平凡普通的進階中學的教師,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中執着堅守,帶領1800多名“大山的女孩”飛越大山實現夢想,她將最美麗動人的芳香綻放在滇西北高原的教育事業上,她是婦女的典範,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着非凡的人生事蹟,她們皆平凡,她們更不凡!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通用12篇)

日前,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婦女聯合會主辦,全國婦聯宣傳部支援,中共華坪縣委、縣政府承辦的“平凡女性的不平凡”暨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報告會舉行。爲讓更多人瞭解張桂梅老師的偉大事蹟,昆明市婦聯組織各級婦聯按時觀看了直播,她的感人事蹟以及偉人精神,讓廣大婦女姐妹們廣受啓發。

盤龍區婦聯組織廣大婦女羣衆、幹部職工收看了直播。機關幹部職工積極發表評論:“時代楷模,雲南教育的驕傲”,“平凡的女性,普通的職業,因心中有愛有信仰,才鑄就了了光輝的事業”。同時,盤龍區婦聯號召全區廣大婦女姐妹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永葆情懷和初心,立德樹人,立足本職崗位,踐行使命擔當,弘揚社會正能量的精神。

西山區各級婦聯以集中收看、個人收看等形式觀看了直播。全區各級婦聯幹部表示,要以張桂梅同志爲學習榜樣,在“學什麼、做什麼”上下功夫,要充分汲取她身上的精神力量,把學習先進典型的成果轉化爲守初心、擔使命、促發展的實際行動;學習她身上認真負責、勇擔使命的擔當精神,牢記宗旨、熱愛人民,做到以深情大愛立身。

呈貢區各級婦聯組織執委、婦女代表、幹部職工、居民等收看了直播。 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榜樣爲標杆,苦幹實幹拼命幹。

呈貢區婦聯號召大家在今後的工作中,不僅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更應學習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學習她情繫羣衆、一心爲民的真摯情懷;以釘釘子精神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以先進典型爲標杆,查找差距、檢視問題、抓好整改,爲呈貢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東川區婦聯組織1900餘人收看直播,各級婦聯幹部紛紛表示要以先進典型爲標杆,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學習她艱苦樸素、甘守清貧、積極奉獻的精神。工作中要以張桂梅同志爲座標,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爲建設幸福美麗新銅都盡一份力、增一份光、添一份彩,貢獻巾幗之智、巾幗之力。

她們有話說

阿惠家政婦聯

阿惠家政婦聯組織30餘名員工一起收看直播。婦聯主席畢惠仙寫下了自己的觀看感受:

今年63歲的張桂梅,用汗水和淚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大山裏的女孩,這裏,所有學生的學費、服裝費、牀鋪費、書本費、資料費、水電費都被免除。特別貧困的,甚至可以申請生活費補助。爲了這羣大山裏的女孩,十多年來,張桂梅將幾乎全部的工資和獎金捐贈出來,而她自己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

“能救一個是一個。”在張桂梅心裏,對於大山裏的女孩子來說,讀書是可以救命的。而她自己身患多種疾病卻將病痛置之度外。張桂梅幫20__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幫1800多名女孩考上大學,她爲了孩子,付出的幾乎是全部生命。

張桂梅是我的老朋友,我們在一起開過會,在巡講報告團一起吃住交談,我由衷地敬佩她的人格魅力。她的事蹟一直在鼓舞我幫助更多的婦女同胞走上自立自強的路。來自貧困山區的彝族女性羅存珍,跟隨我創業十餘年,現在已經成長爲一名共產黨員,全家過上幸福的日子;來自羅平農村的布依族女員工,邊觀看張桂梅事蹟的視頻邊落淚,爲張桂梅跋山涉水家訪、帶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學校的事蹟而深深感動。她說,自己一定要把張桂梅不怕苦的精神轉化爲做家政服務的動力,爲更多的客戶和老弱病殘者帶去溫暖和優質服務。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2

張桂梅:當我有病的時候,父老鄉親救了我,他們給我捐款,讓我治病,到現在我都忘記不了的。

張桂梅感恩當地百姓的雪中送炭,她下決心辦一所專門招收貧困家庭女孩的高中,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只要你初中畢業了,不管你有錢沒錢,你能來讀,咱們上大學,因爲她走過高中這一段過程,把她人生觀什麼給她樹立好,她上到大學裏面,她就知道到底自己怎麼做。

20__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開學了。山區條件艱苦,資金不夠、生源沒保障等問題讓一些教職工對辦學開始動搖。一年間,17名教職工走得只剩下8名。其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就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了入黨誓詞。

張桂梅:我眼前一下就亮了,我就在想,共產黨員這個時候是不能垮的,我們有6個黨員,開會,我就說,我們6個黨員集中起來,我說我們怎麼辦。

建校12年來,張桂梅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1600餘學生家庭。貧困生呂娜父親患肺癌去世,家中一貧如洗,張桂梅就多方聯繫爲她尋求幫助。第二年,呂娜順利考入了大學。

呂娜:我們女高的校訓就是剛強、勤勉、寬厚、慈惠、質樸,高考的時候就考了611分,不想辜負張老師和大家的期望。

建校以來,華坪女子進階中學先後將20__多名女孩送出大山,一千多個家庭因此脫貧,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

儘管生活拮据,張桂梅卻把所獲得的獎金、捐款以及大部分工資共100餘萬元全部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張桂梅:我每天早晨是怎麼起來的?痛得我簡直是腳都不敢着地的。我跟學生說了,我會好好地活着,陪着她們,不管這個藥有多苦吧,也不管這個針有多長,我打吧,我接受這個治療,好好地陪着她們。

人生如燭照亮未來。張桂梅二十四年如一日,向山區女孩敞開教育大門,用知識、愛與堅持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她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偉大,用堅守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3

十一年前,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原張桂梅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紮下了根。爲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日積月累,張桂梅先後捐出了40多萬元。令她引以爲豪的是,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20__年,雲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座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20__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爲了54名孤兒的母親。爲了孩子們,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纔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2公斤的腫瘤。她把生命獻給了這片貧瘠的土地,除了孩子們,她別無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感人事蹟記住窮困1975年底,張桂梅初中畢業隨姐姐從東北牡丹江來到雲南中甸林業局支邊。

她先後在林場、黨校任團支部書記、政治教員,又到局機關當文書、團支書、婦女主任。1983年調到子弟學校當中學教師後,她就深深地愛上了"釋道、解惑"這一神聖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自己的學問與當好一名稱職教師距離不小。198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三年緊張、快樂的學生生活,不僅使她在學識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夥子。1990年,一對戀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結良緣,開始了美滿的婚後生活。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幸福屬於張桂梅的時間卻是那麼的短暫!丈夫患上了癌症。她爲了給丈夫治病,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能借錢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這段日子裏,張桂梅深深地體會了借錢的艱難、領會了沒錢的困難,也嚐盡了求醫的艱辛!深深懂得了,一個人困難的時候,是多麼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1995年2月24日,是張桂梅悲痛欲絕的日子──中年喪夫!隨後的一年多,她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精神晃忽,幾乎崩潰。爲了解脫,她終於做出了離開喜洲的決定。她選擇了無親無故,比喜洲邊遠偏僻的華坪,去踐行自己的諾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4

華坪縣民族中學女教師張桂梅,是1996年8月從大理市調到華坪任教的。當時,她放棄了進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選擇了中心中學(當時中心中學因沒有教室而實行一個學校兩個分點教學的辦法,初一、二年級12個班在原七中校址、初三年級8個班在原六中校址)。到中心中學後,她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的精力。

由於課時有限,她只有找別人休息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考試等。每天早晨7點她第一個走進教室,晚上10點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星期六、星期天,當人們都在休息娛樂時,卻正是張老師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她所任教班級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後院,相隔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總是前後跑動着輔導,堅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用中午、下午、晚上,總之,抓住所有時機或全體或個別給學生補課、談心。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當時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誰都知道,在學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環。除了抓學生的學習外,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動向都得班主任親自抓,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班風、校風的好壞多取決於班主任工作的認真細緻與否。張老師調到民中後,就主動承擔了畢業班15班的班主任工作表該班語文、政治兩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承擔了學校婦女工作、語文教研組研討工作及一些校務工作。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5

張桂梅到了華坪縣中心中學,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沖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區的老鄉教育了她,她的行動也感動了鄉親。一次,一位僳僳族的家長來爲孩子交書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鈔票放在了張老師面前,滿是皺紋的臉不好意思地說:"就這些了啊──有了錢我還會送來!"看着這位兄長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滿着求知的飢渴,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羣衆對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羣衆的需要就是老師的光榮使命。報名表上,大多數學生是僳僳族,還有其它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家庭條件很差。來自永興鄉的一個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換洗,性格內向,總是呆呆地坐着,經常發出長長的嘆息聲。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潑與歡快,功課一門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裏,慈母般地和她交談。終於,她流着眼淚向老師傾訴了壓在心底的祕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師,但因病早已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辛苦苦支撐着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後怎麼辦?"張老師鼓勵她要勇於戰勝困難,表示一定會全力幫助她。張桂梅馬上翻箱倒櫃給她找了兩套衣服,還把丈夫最後一次給她留下的花襯衣拿出來給小姑娘穿上,並且幫她交了書費。姑娘生病,張桂梅掏錢領她去看病,細心的照顧和關心,使小姑娘激動地喊出了:"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慢慢地,這位小姑娘恢復了少女的天真與快樂。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一級的學校。一天早上,一個僳僳族族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張桂梅耐心地詢問,孩子才掀開了被頭,說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什麼也沒想,說:"你起來,我去給你拿錢。"回到宿舍,翻開自己的錢包一看,傻眼了:裏面只有二十元錢了!張桂梅沒有多想,都拿給了孩子。她對孩子說:"你先用着,我會想辦法。"從此,這位小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學業。張桂梅的身體,早就是一部帶有重病卻日夜不停地在運轉的機器。

1997年4 月她就已經把醫院寫有:子宮瘤(腫瘤已經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診斷書悄悄地揣進了懷裏。那時,她任四個班的課,還有四個月就要升學考了。學生們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爲自己住院而受到影響!有一次,張桂梅去上課,上課的鈴聲還沒響,幾個學生在踢罐頭盒子玩。突然罐頭盒子飛來,她無力躲閃,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當時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來。學生們嚇得趕緊把她扶起來:"老師,對不起!我們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卻說:"不用了,把我扶進教室,我們把這節課講完。"就這樣,堅持到7月,把學生送進了考場,張桂梅才住進了醫院。97年7月24日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對她的姐姐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腸子都粘連貼到了腹後壁上!這疼痛是非常劇烈的。等張桂梅從昏迷中甦醒過來,醫生囑咐:"張老師,事業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請你今後多保重!"並要求她,最少也要調養半年後才能工作。可是,手術後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設的民族中學,擔任1個畢業班的語文、政治教學,還擔任班主任、學校婦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組組長。張桂梅的敬業風範,已經成爲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6

在孫景坤的家鄉,遼寧省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召開學習孫景坤英雄事蹟座談會。村民於淑梅說:“孫景坤老人是我們村的榜樣,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蹟講給兒孫聽。”

“孫景坤同志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向兩位老英雄學習。”河南省平輿縣人武部政委曹英華說。

日前,地處太行山上黨革命老區的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開展了“學習英雄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專題黨團日”活動,四級軍士長趙冬亮說:“學習兩位前輩的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風範。”學習了兩位同志的事蹟,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四大隊新學員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優良作風。

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處處長李春國說,將以學習宣傳孫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蹟爲契機,推動形成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7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院士。他入黨70年來,始終堅守信念、甘於奉獻,教書育人,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信念堅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他是何身份,黨員的身份永遠高於一切,2020__年初,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爲了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他向組織申請,在醫院建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都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樣看齊,把對黨的忠誠植入靈魂,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於清貧,甘於奉獻。20__年3月21日,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但是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了他們半個多世紀。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我們要以盧永根院士爲榜樣,心懷家國,安於清貧,無私奉獻,爲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一生。

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堅持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對於留學的學生,他都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學成之後要回到祖國,爲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是他對青年學生的告誡。他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工作的動力。幾十年來他一直初心不改,教書育人,這樣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盧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誠之心耕耘祖國大地。他安於清貧,無私奉獻,默默育得青禾,讓蒼生飽暖。他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爲中華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啓迪。他雖然走了,但是他可貴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8

央廣網昆明12月1日消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60歲帶領團隊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帶領當地走上生態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之路,也讓少數民族羣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20__年,朱有勇和他的團隊來到瀾滄縣蒿枝壩村時,看到當地自然的條件不錯,而村民卻過着貧窮的日子,連連感嘆。

朱有勇:擡着金飯碗要飯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思想問題。

扶貧要扶智,五年來朱院士團隊不僅教授農民科學種地,還下決心讓羣衆從思想觀念上得到改變。每天早晨,朱有勇都會沿着蒿枝壩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漸漸地,不少村民也開始加入“跑團”。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點鐘都沒有人起牀,現在一個看一個的,老早老早就起來了。

精神面貌的變化,帶來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熱情。朱有勇團隊先後組織科技扶貧技能班、電商課程班等各種培訓,村民們積極參加。

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楊凱:中國工程院來了以後,我們解決素質性貧困有了一個突破口,老百姓生產生活技能和農業生產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9

盧永根院士出生在香港,後來紮根內地,興農報國,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論文抒寫在廣袤大地上。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的一生,飽含着對祖國最深沉的大愛。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模”稱號。

對黨忠誠,“香港仔”的“中國心”。盧永根曾說“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爲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他用義無反顧的抉擇,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農業科學家,更是一位信仰堅定、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作爲一名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永遠對黨忠誠,始終跟黨走,有堅定的信仰,爲我們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奉獻自己的一生。

窮己爲人,“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盧永根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但他在工作中慷慨大方,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的人生字典裏只有奮鬥和奉獻,唯獨沒有自己,這種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彰顯出共產黨人鮮亮的初心底色。作爲黨員幹部應以盧永根同志爲榜樣,爲國盡力、爲民謀利,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作爲畢生的追求,保持激情幹勁,真正爲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不忘初心,“科學家”的愛與奉獻。盧永根曾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工作的動力。”他一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農業科學研究第一線,以奮鬥姿態投身於科研實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以非凡擔當和忘我拼搏成就了愛國知識分子的價值。我們應該像盧院士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黨愛國,發乎於心、現乎於行,始終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勇於拼搏,敢於擔當。

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典型,是時代的楷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榜樣。他一心向黨,愛國爲民的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新時代青年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砥礪前行。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10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爲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百色工作。20__年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埋頭苦幹。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充實到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但是有些年輕幹部工作在農村,生活在城市,並不能安心的紮根基層,踏實工作。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黃文秀,學習她以村爲家、以村民爲親人的思想覺悟,學習她“先當村民,再當村官”的工作理念,學習她不幹出一番成績誓不罷休的理想追求,端正態度,紮根基層,體悟磨鍊,在廣大的大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學習她無私奉獻、服務羣衆的精神。作爲一名剛剛畢業的研究生,黃文秀沒有一點嬌氣和傲慢,她能走進羣衆,她能和村幹部積極走訪調研,傾聽羣衆的聲音和訴求,駐村幫扶日記裏記滿了各種各樣的村務小事,從農村低保、到水費電費,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在努力的去做。正像她經常性說的一樣“只要能爲村民謀一絲利益,無論經歷多少艱難困難也心甘”。作爲基層的黨員幹部就應該學習黃文秀的這種精神,牢固樹立把羣衆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的服務理念,真正的從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爲羣衆辦實事,謀福祉,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詮釋“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的。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11

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幹部羣衆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向他學習。“時代楷模”節目播出後,在基層廣大幹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爲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榜樣是無聲的力量。盧先生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我們看在眼裏、刻在心裏。在工作中,我們不再怕辛苦,不再區分分內分外工作,不再糾結於個人得失,不再看重個人榮譽,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於學院發展、有利於學科發展、有利於人才培養的事情,我們總是會想盡辦法完成,想盡辦法做好。我們不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們遇到困難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們取得成績,不再飄然自得,而是淡然處之。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作爲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學習他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學習他始終不忘初心,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教師心得體會 篇12

忠誠執着守初心,無私奉獻擔使命。6月29日,省委宣傳部在昆明舉行“雲嶺楷模”專場發佈會,授予張桂梅同志“雲嶺楷模”稱號,大力宣傳弘揚她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激勵全省幹部羣衆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學習,凝聚萬衆一心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鬥志。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繼續堅持站在講臺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臺上……

1997年8月,張桂梅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20__年,張桂梅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建院第一天,“兒童之家”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兩歲,最大的也才12歲。

20__年,張桂梅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有的學生轉校,有的學生輟學回家,有些男孩子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着中考臨近,張桂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她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有22名學生的中考成績在500分以上。

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當年暑假又從華坪“轉戰”昆明,雖然把各種證書、媒體報道都帶上了,卻仍被很多人認爲是騙子,有人還辱罵她、驅趕她。

“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以外,她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着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

20__年9月1日,在張桂梅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羣中募捐,被以爲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衆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爲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着。

辦校10年來,身患重症的張桂梅,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她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還把捐給她治病的錢、獎金和工資,共100多萬元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

女子高中的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這裏畢業的八屆學生, 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 實現了飛越大山的夢想。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爲民奉獻、一輩子堅忍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她總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爲和學識起到先鋒引領作用。以共產主義信仰爲辦學教育模式,改革創新鍛造了麗江教育史上的奇蹟,展示了銳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輝形象。

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爲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衆,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爲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爲師生鑄魂塑形。

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