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學生>節日慶典>元宵節>2023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2023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全書匯 人氣:6.39K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

1、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2023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2、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3、香翻桂影燭光薄,紅沁榆階寶靨勻。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4、今年華市燈羅列。趙佶《醉落魄預賞景龍門追悼明。》

5、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趙汝茪《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

6、羣品欣欣增氣色,太平依舊獨閒身。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7、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8、千門_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9、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0、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李商隱《觀燈樂行》

1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爲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其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走馬燈、花藍燈、龍鳳燈、棱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花燈通常分爲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3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往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往後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節日。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4

1、月亮,元宵,映襯着你的歡笑,正月十五迴盪着你的歌調,兔年新春充盈着你的熱鬧,此時我心久戀着你的美妙。

2、帶着月色的悠揚,伴着元宵的吉祥,祝福心願在飛翔,給你的關心最吉祥,祈願順心與輝煌,願你人生處處強,元宵佳節到身旁,祝願你心情最歡暢。

3、明月高懸,彩燈高掛,鞭炮長鳴,音樂悠揚。元宵佳節,歡樂共享,美酒佳餚,湯圓品嚐。男女老少,閤家團聚,幸福聲聲,幸福綿長。祝你元宵節快樂!

4、二月的春風似剪刀,裁剪出那初發的嫩芽,裁剪出那燦爛的陽光,裁剪出那佳節的喜慶,裁剪出那熱鬧的味道,更裁剪出我輕柔的思念和祝福:元宵節快樂。

5、一縷情思一縷緣,元宵祈福最能圓,願你開心我心願,給你問候不會變,好運給你充充電,願你成功七十二變,事業發展到無限,心情愉悅每一天。

6、這一刻,有我最深的思念。讓雲捎去滿心的祝福,點綴你甜蜜的夢,願你擁有的這個幸福快樂元宵節是你甜蜜生活的開始!

7、今年元宵我送毫禮,祝福短信少不了你!圓圓湯圓粘粘皮,健康快樂黏着你;圓圓湯園甜甜心,幸福甜蜜圍繞你;圓圓湯園團團圓,所有好事屬於你!

8、十五的月兒圓又圓,給你全家拜個年!家好運大好人也好,幸福完善更團聚!

9、元宵祝福,我最有料。健康和麪,適宜老少。快樂擀皮,闔家歡笑。真誠作餡,友誼味道。熱情爲火,吉星高照。團圓爲鍋,快樂開道。彩鈴爲樂,心意送到!

10、元宵佳節又來到,大紅燈籠門前掛,放飛夢想甜蜜蜜,閤家歡樂共團圓,佳節共遙齊歡笑,親朋好友樂逍遙。恭祝元宵佳節幸福伴一生,快樂永相隨。

11、風清月高樹梢頭,月華如水,祥雲升人間。燈紅酒綠喧譁裏,湯圓露白寄情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舉杯換盞,醉酒醉思念。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5

先講幾種有關的傳說:一說相傳漢武帝時,侍臣東方朔爲幫助一個叫“元宵”的宮女能與家人團聚,裝扮成民間卜卦人,在長安行佔賣卦,乘機宣揚“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兇卦及“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的讖語。朝野一片恐慌。漢武帝急召東方朔求消災良方。東方朔說,聽說天上火神最喜歡吃湯圓,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焚香上供,並傳諭宮內外臣民傾門而出,大街小巷掛燈、燃爆竹,好像滿城大火,使在上天觀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漢武帝一一照辦。是夜,萬人空巷,連皇帝也微服出宮與百姓消災同樂。宮女元宵得以乘機與家人團聚。由於照東方朔的辦法做了,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從此,年年照樣辦理,把這一天叫元宵節。

類似的傳說還有《元宵節掛花燈》。天上把守天宮的神鵝飛到人間遊玩,被獵人射中亡命。玉皇大帝傳旨,要在正月十五這天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替神鵝報仇。一位仙女聽到這消息,冒險下凡通報給世人。人們終於想出在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紅燈,同時燃放爆竹,裝出人間已經起火的樣子,以矇騙玉皇大帝。

農曆正月十五,是漢族民間傳統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期間,城市山鄉往往要舉行燈會,觀燈、賞燈賽燈之餘,還形成燈市,晝夜喧闐,熱鬧非常。宋代作家朱淑貞(一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詞中就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之句。元宵花燈,品種繁多,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各地的花燈又風格各異,像北京的宮燈莊重大方,上海的彩燈秀麗玲瓏,廣州的花燈華麗美觀,蘇州的掛燈工巧優美,成都的花燈千。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6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爲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__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7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衆人不知此爲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爲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爲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爲“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爲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8

燈謎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即謎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謎面是告訴猜謎者的條件,也是猜謎者思考的依據,它好比幾何學中的假設。而謎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類事物,是答案所屬的範圍,它就好比幾何學中的求證。

謎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幾何學中證明的結果。舉個例子說吧,書山有路勤爲徑(猜學科的名稱),答案是應用力學。其中書山有路勤爲徑就是謎面,學科名就是謎目,應用力學就是謎底。再比如,花褪殘紅青杏小(猜一個科技術語),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殘紅青杏小是謎面,科技術語是限定的謎目,而最新成果則是此謎的謎底了。

寫詩有寫詩的規則,它講究押韻。寫對聯有寫對聯法門,它講究平仄和對仗。猜燈謎也有幾條約定俗成的規則:

1、單純的詞彙解釋或知識問答,不能算是燈謎,就算是謎語,也只能被看成低級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國地名桂林,這純屬一種文字解釋,毫無謎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會意爲頭字,而猜汕頭,底、面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卻能互相搭配,豈不趣味盎然。

2、謎面上的字,絕對不能在謎底出現,除非有標明露春格,否則,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慶猜店招大家樂,很多人會猜全慶,但因謎底中有一個慶字,這個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3、有些燈謎,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義的造字規律,例如:加火纔好煮熟飯,謎底是堯。

4、有些是一半描寫字形,一半是影射字義,例如:因爲自大一點,惹得人人討厭,謎底是臭。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9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爲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0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爲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別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日期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它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該節日被選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1

每到元宵節,我們便會煮元宵,看花燈。

今年元宵節那天早上,我還沒起來就知道今天一定是元宵節。因爲媽媽煮元宵的味兒早就飄到了我的鼻孔裏。在我還沒有完全清醒的時候,就彷彿聽到元宵在我耳邊說,快起牀吧。我隨着香味來到廚房。媽媽早已做好了元宵,正等我們上桌兒呢。我吃起了元宵,嗯,好香啊,新鮮的、嫩嫩的,滑滑的,還是我最愛吃的芝麻味兒的。元宵的味道真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都把作業完成後,媽媽帶我去了表姐家。我們在表姐家玩了一把“大富翁”,還玩了兩把“天使衣櫥”就去看花燈了。

今年的花燈真的很好看,有各種各樣的,各個鄉鎮都做了花燈,還有我們學校做的話燈呢,燈的顏色大多數都是紅的,但最吸引我的是下馬河鄉做的那盞花燈。我們還在花燈旁照了相。

看完花燈,三姑就帶我們去吃串兒,可是那時我已經吃不下了,唉,真是還想多吃點兒。

那一天真美好,會成爲我一段美好的回憶!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2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節。天上那閃爍的孔明燈,美麗的煙花,地上那歡樂的兒童,滿懷笑臉的大人們,都讓人萌生一種節日的喜慶氣氛……

大街上人山人海,傳來一陣陣甜甜的笑聲,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着閃爍的會飄動的“星星”,原來是那是人們放的孔明燈。望着它,從地上一點點的升上天空,好像很想快點的投入到天空中的懷抱裏。“真想買個孔明燈喲。”我心裏想,並爭取媽媽的意見,媽媽同意了。

到了天台,我急忙把孔明燈展開,有一個說法:“在孔明燈上寫上自己的願望,會美夢成真的。”我趕緊拿起筆甜甜美美的寫上了自己的願望,找來了哥哥,幫我點上蠟燭,剛剛點亮就飄上去了。放之前還是大的,可到了天空中卻一點點變小了。

孔明燈飛走了,寄託着我的願望,漸漸的消失在天空中……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3

元宵節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到京華城中城去看燈。

走進廣場,我被這五彩繽紛的燈給吸引住了,不知道先看哪盞好。正當我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幾隻五顏六色的孔雀燈正在“翩翩起舞”,我忍不住要和它們合影。

接着我們來到了“蘑菇”房子邊,這可是小兔子新造的房子喲!“蘑菇”色彩鮮豔,真叫人垂涎欲滴。隨後,我們又來到了恐龍樂園,只見三角龍和雷龍在向遊人揮手問好,霸王龍甩動着它那長長的尾巴,好像在說:“我是恐龍的霸主,有誰能敵得過我?”邊說邊向長頸龍撲去,於是一場恐龍大戰開始了。

忽然聽到一聲“好肥的豬喲”,我立即跑了過去,哈哈,只見這頭“豬”在燈光的映照下,四腳朝天,一手託着巨型金元 寶,另一隻手正在跟大家打招呼。旁邊一羣小豬圍着這隻金豬高興地手舞足蹈,不停地轉圈圈!看着它們憨態可掬的樣子,我笑得喘不過氣來。剛看完金豬又來看金龍,它象徵着我們中華民族要像巨龍一樣騰飛……

時間過得真快,我要回家了。看着這美麗的、形象逼真的彩燈,我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久久不願離去。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4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5

元宵節顧名思義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團圓的節日。在元宵節這一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元宵、看花燈、放煙花、看元宵晚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是中國的傳統,代表全家人團團圓圓,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那氣氛是熱鬧而歡樂的。看,奶奶的臉上堆滿笑容,無比開心;爸爸和老叔推杯換盞,喝的興致正濃;小妹高興地不知所措;媽媽和老嬸也忘記做飯的疲勞,沉浸在歡樂之中;我也望着一家人那興奮、歡樂的表情,我也笑。

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吃完飯,紛紛都出來看花燈、放煙花、炮竹、一起賞月,在大街上人非常的多,人上人海的。在大街小巷上,滿是花燈,各種各樣的燈聚在一起五彩繽紛的。在看燈是,又有許多人在前照相,留下紀念,把一盞盞花燈耳朵特點留在自己的照片中。

再仰天一看,天上滿是煙花,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有五顏六色合在一起的,還有紫色的、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多種多樣的煙花,有些人出來再遠處看煙花是非常漂亮、美麗的,如果在近處看煙花又會有你不一樣的景象,是非常壯觀的,非常完美的。還有一些在放煙花的,“轟隆”一聲一個五彩繽紛的煙花飛上天空,“撲通”一下開花,好像一朵花迅速地盛開,又迅速地凋謝一般。在大街上,還有許多商販在賣東西,有賣煙花、爆竹的;有賣糖葫蘆、燒烤的;還有賣各種款式燈籠的,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人們都聚在一起,臉上都綻放着笑容。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6

熱鬧的氣氛,歡歌笑語的人們,這樣形容元宵節一點也不錯。

聽媽媽說本次元宵節要舉行一次扭秧歌大賽,許多礦的秧歌隊都參加呢!於是,我興致勃勃地準備和姥姥起早去看扭秧歌。

元宵節那天,我和姥姥起了個大早,急促地穿好衣服、洗臉、吃飯、收拾東西。我們來到了市委門口,啊!我大吃一驚!街道兩邊早已人山人海了,我們找了個好位置等着比賽開始。

開始了!開始了!我興奮得直拍手。只見第一個出場的是新建礦的秧歌隊,有一輛車,車上坐着幾位老先生在吹嗩吶,打鼓奏樂。秧歌隊的阿姨和老奶奶揮舞着鮮豔的大扇子,走着一式的步子,穿着一式的服裝,戴着一式的裝飾物,她們的臉蛋凍得通紅的,但她們全然不顧,扭得仍然那麼認真,那麼興奮。我興奮無比,不停讚歎:“太好了!真漂亮!”我一邊觀賞着扭秧歌,一邊把這隊和那隊比一比,看哪個隊扭得好!扭秧歌真喜慶!有肥胖的豬八戒,瘦瘦的孫悟空,中等的沙和尚和唐僧,大花轎、騎驢等有意思的人物。每個秧歌隊都發揮出了自己的表演,這勁頭真足!

觀衆們議論紛紛,對這次比賽讚不絕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歡樂與幸福。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7

南北朝時期,寧都縣東山壩鄉的大布村曾是虔州縣(即寧都縣的前身)的縣城。雖然時過境遷,但從大布村直到今天還四處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見當年這兒的富庶昌盛。千年的歲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遺風仍歷歷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約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傳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項叫“過燈”的古老儀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火在原始社會就被人類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神聖的火演繹成了燈和燈綵,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寧都的燈綵絢麗多姿、品種繁多,“兔子燈”只是寧都燈綵其中的一種。點燃“兔子燈”的“過燈”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戶都要參加的大型活動,“過燈”是用彩紙紮成的母子兔子形狀的燈點燃後,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戶巡遊。據當地人介紹“過燈”的民俗是明萬曆年間被村裏一位姓羅的商人,在揚州貿易時,迷上了“兔子燈”、“扛燈”(另一種大型花燈,燈中可裝置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透過火力衝動人物可手舞足蹈燈綵藝術)的工藝,就裝啞巴拜了製作這二種燈綵的師傅,辛勤伺候了師傅三年之久才學會這門技藝帶回大布。兔子燈的製作更簡單,所以村裏人家家戶戶都會扎,而精彩細膩的“扛燈”卻成了村裏一種傳男不傳女的祖傳藝術。大布“過燈”的民俗興於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爲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人們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們所祈求神靈保佑,期盼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願望。

“過燈”是大布村人集體的活動。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過燈”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熱鬧紅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戶都要扎一盞一母二仔抱成團的兔子燈。兔子燈是由三個並列的兔子頭組成,中間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邊二盞是小兔子。兔子燈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紅、綠、白三色的紙糊貼。兔身裏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間放燈芯草,巡遊時就點燃燈芯。“過燈”活動開始時,一家要出一個人擎着兔子燈地加入*的大隊伍。遊燈的隊伍是以二盞扇面燈,緊接着一條二十多米長的龍燈,最後是數以百人(早年村裏沒有人外工時,是數以千計的人)提着的兔子燈氣勢恢弘地巡遊。

在響徹雲天的鑼鼓嗩吶聲中,由近千人組成的遊燈隊伍浩浩蕩蕩地走家過戶,穿街過巷、巡遊在田埂上、池塘邊,最後聚集在祠堂裏。之後,村裏人還會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別去事先議定好的人家裏熱鬧一番,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裏考出了大學生或是取了媳婦,或是家裏添了新丁,主人家則要備好茶點酒席來迎接招待這些賀喜的鄉親,因爲,“兔子燈”隊伍的到來,是象徵着鄉親們給家裏送來了吉祥如意的好運氣。連續幾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歡樂喜慶之中,數以千計的“兔子燈”象繁星點燈,把這一方漆黑的天地點燃成了或長或圓或點或線或彎曲或成片的光明燦爛與輝煌火紅。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8

元宵張燈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爲中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爲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爲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爲“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19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爲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0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於文字記載。《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載:柳“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涅盤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牀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了。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北方的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爲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餘緒。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1

1、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2、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2

1、猜燈謎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爲"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3、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4、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6、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7、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3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爲"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xx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爲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4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5

1、思越人/鷓鴣天

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步蓮穠李伴人歸。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

鳳凰城闕知何處,寥落星河一雁飛。

2、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3、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4、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5、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 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6、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6

元宵節我們都要吃湯圓,湯圓的種類很多,有芝麻的,有花生的,有鮮肉的,還有各種各樣水果味兒的,如芒果的,藍莓的,哈密瓜的等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們在姑姑家裏吃湯圓。湯圓煮好了,一個個湯圓圓滾滾的,像玻璃珠一樣光滑。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裏面冒出了綠色的哈密瓜漿汁,頓時滿口香甜。吃完一個湯圓,我又夾起另一個,甜甜的汁又一窩蜂似的冒了出來……我盡情地吃着,享受着美味,一個,兩個,三個……

“嘭,嘭……”樓下有一戶人家放起了煙花。我們都去看煙花,煙花升到了空中,又紛紛散落下來。煙花像一張大網撒下來,有的又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星星一閃一閃的,人們都沉浸在這節日快樂中。

我愛元宵節,愛吃那美味的元宵,愛看絢麗多彩的煙花!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7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點。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8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稱得上元節、元夜、燈節。吃湯圓是節日的一項重要的習俗。湯圓又名元宵。吃元宵則美其名曰:元 寶。有發財之意,我也喜歡吃元宵也愛這個節日。因爲湯圓香甜可口,而元宵節也是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起來之後,我洗洗臉,刷刷牙,便開始十五一天的飯:湯圓。我拿個筷子,左夾右夾,就是夾不住,剛夾住就有滑下去了。看姐姐那邊,右夾一個,左夾一雙。我看得氣不打一處來。我便拿來勺子,兩個兩個的吃。最後我先吃完。

吃完飯,便開車回老家,到了家,奶奶正在吃湯圓,爺爺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奶奶看見我們來了,天天笑呵呵。到家報完道之後,又找波波玩去了,我在他家有玩又打又鬧。

2023元宵節手抄報 篇29

提到元宵節,無不想到吃湯圓。在正月十五這天,每家每戶都起得很早,早早的就把昨天買到的湯圓煮到鍋裏,又大又圓又白又嫩的湯圓不幾分鐘就熟了,而且很好吃,有皮有心,吃着,那嚼勁兒,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小孩子們特別喜歡吃湯圓,一要就是7、8個,結果,連5個都吃不完,最後剩下的好幾個,只能靦腆的蹭到大人身邊,低着頭說:“我,我吃不完。”大人們只一笑,就端起碗來吃完剩下的湯圓。

元宵節不僅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到了當天夜晚,找一片黑漆漆的空地,搬個椅子坐下來仰望天空,不一會兒,出現了一個孔明燈,那紅彤彤的火焰,在夜空十分顯眼,接着就是一大堆,整個天空被一個個微小的燈光照的亮如白晝!

我,好想再過一次元宵啊!

TAG標籤:#元宵節 #手抄報 #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