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全書匯>其他>導遊詞>陝西導遊詞>黃帝陵導遊詞(通用17篇)

黃帝陵導遊詞(通用17篇)

全書匯 人氣:4.7K

黃帝陵導遊詞 篇1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爲了讓大家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陵導遊詞(通用17篇)

黃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爲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爲“黃帝”。

在原始社會後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着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着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蠻蚩尤部族。爲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爲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並被擒殺。接着,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爲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爲一體,併成爲後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後裔都稱自已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黃帝被尊爲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爲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爲“人文初祖”。

關於黃帝埋在哪裏?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大家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後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爲“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昇天的,後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裏,起冢爲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准,更名爲黃陵縣。1993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把黃陵定爲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佈爲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大家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裏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着中華民族5020xx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裏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全長66米,寬8.5米,爲全花崗岩石材建造,被譽爲“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爲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大家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爲“先祭廟,後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個神聖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於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裏。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爲漢代建築風格,廡殿頂,白牆,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

大方。據舊中部縣誌記載:司馬遷爲寫《黃帝本記》曾來黃帝陵考證過。此事過後,地方官員就創建了“軒轅廟”。到了唐代宗大曆年間,正式建廟於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蝕,又把廟址從西山麓移到東山麓,這就是現在的“軒轅廟”址。當地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蔣鼎文,字銘三,浙江諸暨縣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出任陝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蔣鼎文又改任陝西省主席。在他任職期間,先後三次代表國民黨中央政府,陝西省政府致祭黃帝陵。1938年祭陵時,他親筆寫了“軒轅廟”山門大匾。至今依然懸掛在黃帝廟大門上。1949年3月,蔣鼎文去中國臺灣。臨走時對親友哀嘆說:“此後以天爲蓋,以地爲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見,蔣鼎文在年過半百後,仍不願遠離大陸家鄉。他知道自己將來的前途,但又不好公開表達,只好向親友發出“葬身何所”的悲嘆。1974年1月2日,蔣鼎文病故於中國臺灣。

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幹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鬱鬱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20xx年,相傳爲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 “黃帝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0.67米。當地諺語稱 “七摟八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來量長度)半,疙裏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個人手拉手還摟不住它。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後來到我國,驚歎它是 “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爲“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這座亭叫“碑亭”。這裏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內容系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祭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己經遺失,但他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在人們心中,並一代一代地傳誦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蔣介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來今黃陵縣祭拜黃帝陵。後因公務繁忙,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遂親筆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手跡至今儲存完好,並載入黃陵縣誌。

左側第一通爲毛澤東於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委派官員,共同於4月5日前來陝西省黃陵縣致祭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衆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我 河山,衛我主權”,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被載大了史冊。

第二通爲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離開碑亭後,繼續向裏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於黃陵東南的郭窪。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着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着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幹斑痕密佈,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20xx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幹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出柏汁,凝結爲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後,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爲“羣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築叫軒轅殿。大殿建於明代,門額上懸掛着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潛,1882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後因看不慣清朝政府腐敗,棄文習武,於1920xx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前往武昌,在黃興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任龜山炮兵陣地指揮。1920xx年,衰世凱解散議會,擔任湖南省軍事廳長的程潛,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討袁。1920xx年,程潛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鎮壓楊希閔等在廣州的叛亂,屢立軍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讚賞。

程潛擅長隸書。當時他爲黃帝廟敬寫的“人文初祖”匾額,交由富平縣石匠雕刻而成。由於運輸困難,用牛拉車運至黃陵縣九里山時,車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黃陵縣縣長的盧仁山對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無法晚回。只得如實地把車翻石碑被打的經過,詳細向程潛進行書面彙報。時隔不久,程潛就來信說,石碑被打,不必驚慌。運輸困難,不必再備。請製作一副木匾,來年清明祭陵再寫。縣長盧仁山看了此信,心裏的一塊石買才落了地。他趕忙派人選購上等木料,製作了一副3米長、2米寬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節來臨,程潛果然親自前來祭陵。盧仁山縣長取出早已備好的“文房四寶”,請示程潛如何寫。程潛叫四個人擡着制好的木匣,蘸飽墨筆,提筆一揮,寫成“人文初祖”四個隸書大字。周圍的人感嘆叫絕,評論這四個字是鐵畫銀鉤,蒼勁中帶有娟秀,堪稱當今的書法上品。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聖像,是以東漢武樑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爲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徵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後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黃帝石雕像爲全身像,石料採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擡臂揚手,冠帶簡樸,着裝無華。像的四周雕刻有四靈圖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軒轅廟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裏舉行,大殿整體建築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爲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岩鋪裝而成,佔地1萬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說到這裏,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家祭祖標準程序。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 (34響,代表全國由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第三項,奏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 (主祭人舉爵行奠酒禮);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 (由專職播音員宣讀);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裏。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爲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黃帝陵古稱橋陵,因山形如橋,下有沮水穿過,所以山被稱爲橋山,陵被稱爲橋陵。自清代畢沅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橋陵之稱更爲著名。1942年,陝西省第三區專員公署改稱橋陵爲黃帝陵,以利與蒲城豐山唐睿宗橋陵相區別。

新中國成立以後,更進一步加強了對軒轅黃帝陵廟的管理,設立了文物管理所,對專職管護人員進行了統一編制;在橋山之巔修築了瞭望和望哨所,日夜有專人輪流巡山看護。現今,爲確保黃帝陵景區內的8萬餘棵古柏樹不受火災侵襲,目前已經形成了由傳統的人工巡視、遍佈林區的給水管網和自動監測報警系統共同構成三重防線,請大家放心!

我國曆史上對軒轅黃帝的公祭,大致起於春秋時期,秦文公時祭祖己經相當隆重。秦靈公時代,恢復了早已荒廢的祠廟祭祖,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爲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爲了表示對黃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黃帝廟,作爲祭祖軒轅黃帝的專用場所,軒轅黃帝曾經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麓的軒轅廟便拔地而起。

正式將橋山軒轅黃帝廟設列爲國家祭祖場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當時駐守鄜(今富縣)坊 (今黃陵縣)節度使藏希讓上書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從此以後,橋山軒轅廟的祭祖活動,就成爲國家組織的具有鮮明公祭性質的典禮,軒轅黃帝廟便成爲華夏民族心馳神往、遙寄情思、謁陵拜祖的一方聖地。自唐代以後,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古代公祭黃帝陵的活動,史書方誌均有記載,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歷史上絕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當時的較高規格。春秋時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動多由君王親自主持。西漢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對軒轅黃帝的祭祖規定了極嚴格的等級,即只有皇帝纔有資格祭祖軒轅黃帝。漢武帝時,等級稍有鬆動,除皇帝親祭外,還可委派朝廷重臣代爲祭祖。王莽新朝,又將公祭活動範圍擴大,得以延伸至基層,成爲民間祭祖黃帝的重要過渡和前奏。唐代宗大曆年間,公祭活動重新升爲國家級祭典。元代沿襲唐代公祭禮制,但祭祖儀式不再由皇帝親自主持。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障認爲,黃帝是中華民族的遠古始祖,對其祭祖應當爲國家大典。爲此,他在1371年降旨撥款維修黃帝陵廟的同時,籌備祭祖儀式,親自撰寫祭文,並派重臣馳抵橋山,主持祭祖活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御製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動中誦讀祭文的首創,爲後來歷代大祭活動所效法。

清代對黃帝的公祭活動,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規格,而且大祭規模更加宏大,儀式更爲隆重,祭祖活動更加頻繁。據統計,從清世祖至宣統皇帝的260多年間,共祭祖黃帝陵36次,爲歷朝之最。

1935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黨政府和陝西省政府派員祭黃帝陵,並確立清明節爲“民族掃墓節,每歲舉行儀式”。1937~1943年清明節,國共雙方均派員到橋山祭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5年開始到1962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長至黃陵縣橋山公祭黃帝陵。1963~1970年間,因多種原因公祭中斷。1980年又恢復公祭活動,並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海內外各界代表參加。

從此,年年歲歲,祭祖不斷,儀式隆重,場面恢弘,盛況一年勝過一年。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陵園大門,請大家向門外左側看,這個高20米的圓錐土臺,叫“漢武仙台”。據說漢武帝祭祖後,非常羨慕黃帝馭龍昇天成仙。於是命數十萬大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間築成這座高臺。他登臺祈仙,對衆人說:“如果我能如黃帝那般乘龍歸天,拋下妻子算得了什麼,不過如撇下鞋子一樣罷了。”而今,漢武仙台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上行77級臺階,下行78級臺階,謂之“七上八下”。據說登臺一次可增歲添福。

朋友們,前方這座陵冢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的安息之地。該陵高4米,周長56米,爲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橋山龍馭”四個大字,意思是此地爲黃帝駕龍昇天之地。傳說黃帝活了l00多歲,天帝感其豐功偉德,派一條巨龍接他昇天,臣民們不願黃帝離去,將他團團圍住。巨龍馱着黃帝騰空而起,慌亂間人們扯下了黃帝的衣襟、靴子、佩劍。人們把黃帝的衣靴寶劍埋在這裏,起土成冢作爲紀念,這便是黃帝陵是衣冠家說法的由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史記》等書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而且漢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來此祭奠黃帝,所以這裏是公認的黃帝陵所在地。

“橋山龍馭”碑前還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書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55年時陳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黃帝陵年久失修,後來在毛主席、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內原碑被剷掉,縣政府呈請毛主席重新題字。毛主席看後說:我在抗日戰爭時期爲黃帝寫過祭文,題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寫。隨後他就把信批轉給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寫好,交給祕書寄往黃陵縣。1963年修復橋山祭亭時,將郭沫若手跡刻在石碑上。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爲了表示對黃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黃帝廟,作爲祭祖軒轅黃帝的專用場所,軒轅黃帝曾經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麓的軒轅廟便拔地而起。

正式將橋山軒轅黃帝廟設列爲國家祭祖場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當時駐守鄜(今富縣)坊 (今黃陵縣)節度使藏希讓上書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從此以後,橋山軒轅廟的祭祖活動,就成爲國家組織的具有鮮明公祭性質的典禮,軒轅黃帝廟便成爲華夏民族心馳神往、遙寄情思、謁陵拜祖的一方聖地。自唐代以後,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古代公祭黃帝陵的活動,史書方誌均有記載,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歷史上絕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當時的較高規格。春秋時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動多由君王親自主持。西漢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對軒轅黃帝的祭祖規定了極嚴格的等級,即只有皇帝纔有資格祭祖軒轅黃帝。漢武帝時,等級稍有鬆動,除皇帝親祭外,還可委派朝廷重臣代爲祭祖。王莽新朝,又將公祭活動範圍擴大,得以延伸至基層,成爲民間祭祖黃帝的重要過渡和前奏。唐代宗大曆年間,公祭活動重新升爲國家級祭典。元代沿襲唐代公祭禮制,但祭祖儀式不再由皇帝親自主持。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障認爲,黃帝是中華民族的遠古始祖,對其祭祖應當爲國家大典。爲此,他在1371年降旨撥款維修黃帝陵廟的同時,籌備祭祖儀式,親自撰寫祭文,並派重臣馳抵橋山,主持祭祖活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御製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動中誦讀祭文的首創,爲後來歷代大祭活動所效法。

清代對黃帝的公祭活動,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規格,而且大祭規模更加宏大,儀式更爲隆重,祭祖活動更加頻繁。據統計,從清世祖至宣統皇帝的260多年間,共祭祖黃帝陵36次,爲歷朝之最。

1935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黨政府和陝西省政府派員祭黃帝陵,並確立清明節爲“民族掃墓節,每歲舉行儀式”。1937~1943年清明節,國共雙方均派員到橋山祭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5年開始到1962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長至黃陵縣橋山公祭黃帝陵。1963~1970年間,因多種原因公祭中斷。1980年又恢復公祭活動,並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海內外各界代表參加。

從此,年年歲歲,祭祖不斷,儀式隆重,場面恢弘,盛況一年勝過一年。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陵園大門,請大家向門外左側看,這個高20米的圓錐土臺,叫“漢武仙台”。據說漢武帝祭祖後,非常羨慕黃帝馭龍昇天成仙。於是命數十萬大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間築成這座高臺。他登臺祈仙,對衆人說:“如果我能如黃帝那般乘龍歸天,拋下妻子算得了什麼,不過如撇下鞋子一樣罷了。”而今,漢武仙台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上行77級臺階,下行78級臺階,謂之“七上八下”。據說登臺一次可增歲添福。

朋友們,前方這座陵冢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的安息之地。該陵高4米,周長56米,爲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橋山龍馭”四個大字,意思是此地爲黃帝駕龍昇天之地。傳說黃帝活了l00多歲,天帝感其豐功偉德,派一條巨龍接他昇天,臣民們不願黃帝離去,將他團團圍住。巨龍馱着黃帝騰空而起,慌亂間人們扯下了黃帝的衣襟、靴子、佩劍。人們把黃帝的衣靴寶劍埋在這裏,起土成冢作爲紀念,這便是黃帝陵是衣冠家說法的由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史記》等書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而且漢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來此祭奠黃帝,所以這裏是公認的黃帝陵所在地。

“橋山龍馭”碑前還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書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55年時陳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黃帝陵年久失修,後來在毛主席、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內原碑被剷掉,縣政府呈請毛主席重新題字。毛主席看後說:我在抗日戰爭時期爲黃帝寫過祭文,題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寫。隨後他就把信批轉給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寫好,交給祕書寄往黃陵縣。1963年修復橋山祭亭時,將郭沫若手跡刻在石碑上。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黃帝陵導遊詞 篇2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導遊詞 篇3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爲蔣介石所提。 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宏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爲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爲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爲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爲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裏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陵導遊詞 篇4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爲蔣介石所提。 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宏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爲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爲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爲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爲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裏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陵導遊詞 篇5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國 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 ——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擡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羣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爲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爲此,延安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迴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導遊詞 篇6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被譽爲世界中華第一陵的---黃帝陵。我是你們本次旅遊的導遊,我姓蔣,也可以叫我蔣導。如果在旅遊中遇到了問題,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會幫助大家。祝大家旅遊愉快!爲了讓大家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爲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爲“黃帝”。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爲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爲“人文初祖”。

關於黃帝埋在哪裏?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大家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後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爲“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昇天的,後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裏,起冢爲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准,更名爲黃陵縣。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佈爲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大家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裏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着中華民族5020xx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裏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爲全花崗岩石材建造,被譽爲“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爲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大家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爲“先祭廟,後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個神聖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於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裏。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爲漢代建築風格,廡殿頂,白牆,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大方。“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 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幹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鬱鬱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20xx年,相傳爲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黃帝手植柏”,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後來到我國,驚歎它是“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爲“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這座亭叫“碑亭”。這裏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內容系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的一首祭詞。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蔣介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左側第一通爲毛澤東於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第二通爲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離開碑亭後,繼續向裏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着一副巨大

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於黃陵東南的郭窪。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着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着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幹斑痕密佈,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20xx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幹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出柏汁,凝結爲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後,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爲“羣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築叫軒轅殿。大殿建於明代,門額上懸掛着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聖像,是以東漢武樑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爲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徵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後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軒轅廟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裏舉行,大殿整體建築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爲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岩鋪裝而成,佔地1萬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裏。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爲“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黃帝陵有一絕叫“橋山古柏”。不論您從哪個方向進人縣城,都可以看見面積5800畝的橋山,滿山翠柏,蔥鬱一片。目前,坐落在陝西省黃陵縣的“中華始祖”軒轅黃帝陵景區內共有柏樹 8.1萬餘棵,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達3萬餘棵,是我國最古老和儲存最完好的古柏羣。這真是“古柏參天黃帝陵,蒼煙繚繞曉風輕。橋山徹底高聳翠,沮水纏腰萬載青”。 這些古柏可都是無價之寶,因此,我國曆代政府都高度重視黃帝陵古柏的保護。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陵園大門,請大家向門外左側看,這個高20米的圓錐土臺,叫“漢武仙台”。據說漢武帝祭祖後,非常羨慕黃帝馭龍昇天成仙。於是命數十萬大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間築成這座高臺。他登臺祈仙,對衆人說:“如果我能如黃帝那般乘龍歸天,拋下妻子算得了什麼,不過如撇下鞋子一樣罷了。”而今,漢武仙台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上行77級臺階,下行78級臺階,謂之“七上八下”。據說登臺一次可增歲添福。

朋友們,前方這座陵冢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的安息之地。該陵爲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橋山龍馭”四個大字,意思是此地爲黃帝駕龍昇天之地。傳說黃帝活了100多歲,天帝感其豐功偉德,派一條巨龍接他昇天,臣民們不願黃帝離去,將他團團圍住。巨龍馱着黃帝騰空而起,慌亂間人們扯下了黃帝的衣襟、靴子、佩劍。人們把黃帝的衣靴寶劍埋在這裏,起土成冢作爲紀念,這便是黃帝陵是衣冠家說法的由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史記》等書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而且漢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來此祭奠黃帝,所以這裏是公認的黃帝陵所在地。

“橋山龍馭”碑前還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書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好了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咱們今天黃帝陵的講解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參觀,半小時後我們門口集合,請注意安全,謝謝大家!

黃帝陵導遊詞 篇7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園。因位於延安黃陵縣城北約0.5公里的橋山之上,故。是國務院公佈保護的第1號古墓葬。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迴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龍馭閣位於黃帝陵後的高臺上,高18米,象徵黃帝“馭龍昇天”,也是遊客登高遠眺,觀看橋山全貌及周圍古城與山川形勢的最佳地點。

誠心亭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該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牆,欄額下爲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聖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漢武仙台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爲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後寬81米)。陵園門有兩個,分立漢武仙台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走不了幾步,左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爲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爲“池南唐琦書”。此臺始建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黃帝腳印”石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於黃陵民間傳說爲“黃帝黃城巽宮”的郭家窪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62米,深約2釐米。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的習俗,以測運氣如何?“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爲大吉大利云云。”

黃帝陵導遊詞 篇8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爲了讓大家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爲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爲“黃帝”。

在原始社會後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着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着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蠻蚩尤部族。爲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爲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並被擒殺。接着,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爲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爲一體,併成爲後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後裔都稱自已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黃帝被尊爲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爲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爲“人文初祖”。

說到黃帝的貢獻,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在5020xx年前,黃帝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禱方法治療疾病,即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當地羣衆對它的評價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黃帝的這部醫學著作是怎樣寫成的呢?黃帝時期,人們生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資料十分缺乏,經常遭受野獸的傷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平時在打獵的過程中還不斷出現跌打損傷等事故。因此,因病傷而死的人越來越多。黃帝經常爲此事愁得吃不下飯,睡不着覺。那時候,沒有人懂得用藥物治病,更不懂得預防。人一得病,只有聽天由命,誰也沒有辦法。有一次,黃帝帶領一支隊伍進山狩獵,一隻老虎突然向他們猛撲過來,黃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於沒有射中要害,箭頭從虎背穿皮而過,受傷的老虎逃走了。幾天後,有人發現它在一片樹林裏專門尋找一種長葉草吃,而且邊吃邊用舌頭舔背上的傷口。虎背上的傷口沒有血跡,也沒潰爛。黃帝聽到這個情況。立刻命人前去察看,並一再叮呼不許殺害老虎。察看人回來也說:“受傷的老虎吃了這種長葉草,傷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癒合。”黃帝聽後, 沉思一會兒,便派人把老虎吃的這種長葉草採集回來,專門給部落裏受傷流血的人吃。受傷流血的人吃了這種長葉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黃帝興奮地說:“看來,野獸有時比人還聰明。它們受傷後,知道吃草治傷,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一次,黃帝手下馴養動物能手王亥在訓練一隻熊時,由於這隻熊不聽指揮,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將它的一隻後腿打斷。這時,有人主張將熊殺掉吃肉;有人卻說:“這是一隻母熊,留它一條命,也許還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後一種意見,把這隻斷腿的母熊放了。這隻母熊一蹎一跛地鑽進了樹林,不料又被幾個獵人發現。其中一個獵人正準備用箭射它,忽然看到這隻熊的一條後腿吊着,正在樹林的草叢裏尋什麼。獵人便隱藏起來仔細觀看,原來這隻熊用前掌在草叢裏刨一種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裏嚼一陣,然後吐出來,再用前掌輕輕地敷在被打斷的後腿上。獵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沒有驚動這隻受傷的母熊,回去後把在樹林裏看到的情景報告給黃帝。黃帝聽後,又派人去樹林裏察看。誰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沒有發現這隻熊的蹤影。十幾天以後,當有人在另一片樹林裏發現這隻熊時,它的斷腿不知什麼時候長好了。一見獵人,就飛快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把熊刨過的這種草根從地裏挖出來搗爛以後貼在損傷筋骨的人身上,結果都治癒了。黃帝從這兩件事上受到很大啓發。知道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於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後確認什麼東西能治什麼病爲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 和《本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中華民族第一部醫藥著作《祝由科》就這樣產生了。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去僞存真,不斷增補,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 《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

關於黃帝埋在哪裏?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大家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後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爲“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昇天的,後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裏,起冢爲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准,更名爲黃陵縣。1993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把黃陵定爲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佈爲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大家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裏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着中華民族5020xx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裏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全長66米,寬8.5米,爲全花崗岩石材建造,被譽爲“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爲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大家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爲“先祭廟,後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個神聖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於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裏。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爲漢代建築風格,廡殿頂,白牆,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

大方。據舊中部縣誌記載:司馬遷爲寫《黃帝本記》曾來黃帝陵考證過。此事過後,地方官員就創建了“軒轅廟”。到了唐代宗大曆年間,正式建廟於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蝕,又把廟址從西山麓移到東山麓,這就是現在的“軒轅廟”址。當地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蔣鼎文,字銘三,浙江諸暨縣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出任陝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蔣鼎文又改任陝西省主席。在他任職期間,先後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陝西省政府致祭黃帝陵。1938年祭陵時,他親筆寫了“軒轅廟”山門大匾。至今依然懸掛在黃帝廟大門上。1949年3月,蔣鼎文去中國臺灣。臨走時對親友哀嘆說:“此後以天爲蓋,以地爲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見,蔣鼎文在年過半百後,仍不願遠離大陸家鄉。他知道自己將來的前途,但又不好公開表達,只好向親友發出“葬身何所”的悲嘆。1974年1月2日,蔣鼎文病故於中國臺灣。

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幹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鬱鬱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20xx年,相傳爲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 “黃帝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0.67米。當地諺語稱 “七摟八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來量長度)半,疙裏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個人手拉手還摟不住它。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後來到我國,驚歎它是 “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爲“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這座亭叫“碑亭”。這裏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內容系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祭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己經遺失,但他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在人們心中,並一代一代地傳誦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蔣介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來今黃陵縣祭拜黃帝陵。後因公務繁忙,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遂親筆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手跡至今儲存完好,並載入黃陵縣誌。

左側第一通爲毛澤東於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分別委派官員,共同於4月5日前來陝西省黃陵縣致祭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衆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我 河山,衛我主權”,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被載大了史冊。

第二通爲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離開碑亭後,繼續向裏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於黃陵東南的郭窪。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着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着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幹斑痕密佈,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20xx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幹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出柏汁,凝結爲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後,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爲“羣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築叫軒轅殿。大殿建於明代,門額上懸掛着原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潛,1882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後因看不慣清朝政府,棄文習武,於1920xx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前往武昌,在黃興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任龜山炮兵陣地指揮。1920xx年,衰世凱解散議會,擔任湖南省軍事廳長的程潛,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討袁。1920xx年,程潛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鎮壓楊希閔等在廣州的叛亂,屢立軍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讚賞。

程潛擅長隸書。當時他爲黃帝廟敬寫的“人文初祖”匾額,交由富平縣石匠雕刻而成。由於運輸困難,用牛拉車運至黃陵縣九里山時,車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黃陵縣縣長的盧仁山對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無法晚回。只得如實地把車翻石碑被打的經過,詳細向程潛進行書面彙報。時隔不久,程潛就來信說,石碑被打,不必驚慌。運輸困難,不必再備。請製作一副木匾,來年清明祭陵再寫。縣長盧仁山看了此信,心裏的一塊石買才落了地。他趕忙派人選購上等木料,製作了一副3米長、2米寬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節來臨,程潛果然親自前來祭陵。盧仁山縣長取出早已備好的“文房四寶”,請示程潛如何寫。程潛叫四個人擡着制好的木匣,蘸飽墨筆,提筆一揮,寫成“人文初祖”四個隸書大字。周圍的人感嘆叫絕,評論這四個字是鐵畫銀鉤,蒼勁中帶有娟秀,堪稱當今的書法上品。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聖像,是以東漢武樑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爲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徵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後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黃帝石雕像爲全身像,石料採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擡臂揚手,冠帶簡樸,着裝無華。像的四周雕刻有四靈圖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軒轅廟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裏舉行,大殿整體建築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爲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岩鋪裝而成,佔地1萬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說到這裏,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家祭祖標準程序。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 (34響,代表全國由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第三項,奏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 (主祭人舉爵行奠酒禮);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 (由專職播音員宣讀);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裏。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爲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黃帝陵古稱橋陵,因山形如橋,下有沮水穿過,所以山被稱爲橋山,陵被稱爲橋陵。自清代畢沅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橋陵之稱更爲著名。1942年,陝西省第三區專員公署改稱橋陵爲黃帝陵,以利與蒲城豐山唐睿宗橋陵相區別。

黃帝陵導遊詞 篇9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爲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爲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爲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着磚,顯得古樸典雅。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裏拜祭。

黃帝陵導遊詞 篇10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導遊詞 篇1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國 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 ——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擡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羣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爲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爲此,延安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迴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導遊詞 篇12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導遊詞 篇13

Huangdi mausoleum, the mausoleum of Xuanyuan family, the ancestor of theChinese nation, is located in Beiqiao mountain, Huangling County. In 1961, theState Council announced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as the first batch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known as "the first mausoleumin the world".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Huangdi mausoleum" before the mausoleumof Huangdi were mentioned by Chiang Kai Shek.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Emperor was called "bridge mausoleum"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a place foremperors and famous people to worship the Yellow Emperor. According to records,the earliest sacrifice to the Yellow Emperor began in 442 BC. Mausoleumattractions include: the world's first mausoleum, Xuanyuan bridge, mausoleumarea, Xuanyuan temple, Yellow Emperor's hand planted cypress, sincere Pavilion,guajia cypress, etc.

Qiaoshan mountain is thick and majestic, surrounded by JuShui at the footof the mountain. There are ancient cypresses on the mountain, which areevergreen and lush all the year round. The whole mausoleum is magnificent. Thetomb of the first mausoleum in the world is 3,6 meters high and 48 meters is surrounded by a green brick wall. In front of the mausoleum, there is theinscription "Long Yu in Qiaoshan" in the 15th year of Jiajing reign of the MingDynasty, which means "Long Yu ascends to heaven"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 frontof the pavilion for a sacrifice, Xie hilltop, cornices up warped, de the pavilion stands the stone tablet of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written by Guo Moruo. The cemetery area is surrounded by red walls, withLingxing gate on the southeast side and imitation stone towers of Han Dynasty onboth sides.

Just south of the front of the mausoleum, outside the wall of themausoleum, is a high earthen platform, namely "Hanwu Sendai". According to thebook of Fengch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visitedShuofang in the north, and killed more than 100000 soldiers to sacrifice to theYellow Emperor's tomb." Hanwu Sendai, which was built by Hanwu emperor tosacrifice to Huangdi, is more than 20 meters high. It has been built with blockstones and has stone steps, cloud plates and guardrails. The front area ofHuangdi temple is magnificent,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10000 square meters.5000 large river pebbles are selected for paving, which symbolizes the 5000 yearciviliz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Yellow Emperor's hand planted cypress is located in Xuanyuan Temple ofHuangling County in the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It is more than 20 metershigh and 11 meters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It is vigorous and straight,with a canopy covering the air. Its leaves keep growing all the year round. Itis thick and dense, like a huge green umbrella. It is said that it was plantedby the Yellow Emperor Xuanyuan himself, more than 5000 years ago. It is theoldest cypress in the world. There is a local proverb: seven arms eight half, GeGe Ge is not worth it. It is said that seven people are not surrounded by eachother.

黃帝陵導遊詞 篇14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爲了讓你們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爲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爲“黃帝”。

在原始社會後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着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着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蠻蚩尤部族。爲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爲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並被擒殺。接着,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爲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爲一體,併成爲後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後裔都稱自已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黃帝被尊爲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黃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爲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爲“人文初祖”。

說到黃帝的貢獻,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在5000年前,黃帝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禱方法治療疾病,即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當地羣衆對它的評價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黃帝的這部醫學著作是怎樣寫成的呢?黃帝時期,人們生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資料十分缺乏,經常遭受野獸的傷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平時在打獵的過程中還不斷出現跌打損傷等事故。因此,因病傷而死的人越來越多。黃帝經常爲此事愁得吃不下飯,睡不着覺。那時候,沒有人懂得用藥物治病,更不懂得預防。人一得病,只有聽天由命,誰也沒有辦法。有一次,黃帝帶領一支隊伍進山狩獵,一隻老虎突然向他們猛撲過來,黃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於沒有射中要害,箭頭從虎背穿皮而過,受傷的老虎逃走了。幾天後,有人發現它在一片樹林裏專門尋找一種長葉草吃,而且邊吃邊用舌頭舔背上的傷口。虎背上的傷口沒有血跡,也沒潰爛。黃帝聽到這個情況。立刻命人前去察看,並一再叮呼不許殺害老虎。察看人回來也說:“受傷的老虎吃了這種長葉草,傷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癒合。”黃帝聽後,沉思一會兒,便派人把老虎吃的這種長葉草採集回來,專門給部落裏受傷流血的人吃。受傷流血的人吃了這種長葉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黃帝興奮地說:“看來,野獸有時比人還聰明。它們受傷後,知道吃草治傷,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一次,黃帝手下馴養動物能手王亥在訓練一隻熊時,由於這隻熊不聽指揮,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將它的一隻後腿打斷。這時,有人主張將熊殺掉吃肉;有人卻說:“這是一隻母熊,留它一條命,也許還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後一種意見,把這隻斷腿的母熊放了。這隻母熊一蹎一跛地鑽進了樹林,不料又被幾個獵人發現。其中一個獵人正準備用箭射它,忽然看到這隻熊的一條後腿吊着,正在樹林的草叢裏尋什麼。獵人便隱藏起來仔細觀看,原來這隻熊用前掌在草叢裏刨一種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裏嚼一陣,然後吐出來,再用前掌輕輕地敷在被打斷的後腿上。獵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沒有驚動這隻受傷的母熊,回去後把在樹林裏看到的情景報告給黃帝。黃帝聽後,又派人去樹林裏察看。誰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沒有發現這隻熊的蹤影。十幾天以後,當有人在另一片樹林裏發現這隻熊時,它的斷腿不知什麼時候長好了。一見獵人,就飛快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把熊刨過的這種草根從地裏挖出來搗爛以後貼在損傷筋骨的人身上,結果都治癒了。黃帝從這兩件事上受到很大啓發。知道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於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後確認什麼東西能治什麼病爲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和《本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中華民族第一部醫藥著作《祝由科》就這樣產生了。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去僞存真,不斷增補,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

黃帝陵導遊詞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陝西黃帝陵

黃帝陵導遊詞 篇16

After the Yellow Emperor united with Yan Emperor to defeat Chiyou, theleader of the Chinese tribal alliance became the common leader of the world,which made the Chinese nation step into the era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barbarian era.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were naturallyrespected and worshipp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YellowEmperor,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nostalgia for this cultural ancestor, peopleset up tombs as mausoleums and temples to offer sacrifices in Qiaoshan. In the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Yellow Emperor, the activities of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Yellow Emperor never stopped. In Yu, Xia, Shang,Zhou, Qin, Han, Sui,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YellowEmperor was worshipped as an ancestor, except in some periods when he wasregarded as a "God" and "emperor".

After Qin Shihuang wiped out the six countries and unified the world, hestipulated that all the tombs of the emperor were called "mausoleums" and thecommon people's tombs were called "tombs". In the Han Dynasty, it was stipulatedthat there must be a "Temple" beside the emperor's mausoleum. At the beginning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Liu Bang, the emperor of the HanDynasty, issued an imperial edict to the whole world - "I pay great attention to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offer sacrifices.". Today's God's sacrifice and thegod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worshipped, and the "Xuanyuan Temple" is builtat the West foot of the bridge. Later,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personallyoffered sacrifices to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It is recorded inShiji, Volume 12, Chapter 12 of Xiaowu and Shiji, Volume 2, Volume 18, Chapter 6of Fengchan: "in the winter of the coming year, it is said that the ancientsfirst mobilized their troops and then Fengchan." Then he went to the north toinspect Shuofang, and killed more than 100000 soldiers. He also sacrificed tothe Yellow Emperor Zhongqiao mountain, and released his soldiers. " In thewinter of the first year of Yuanfeng (120__ BC),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led 100000 troops to the north to visit Shuofang. When they returned, they madea special trip to Qiaoshan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tomb of the YellowEmperor.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official history.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u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emperors ofvarious dynasties, the tombs have been enlarged.

In 770, the fifth year of emperor zongdali of Tang Dynasty, Zang Xilang,the festival envoy of Wenfang, wrote: "there is a Yellow Emperor Mausoleum inFangzhou. Please buy a temple and enjoy the sacrifice at four o'clock. It islisted in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With the approval of emperor Daizong, theTang Dynasty started a two-year large-scale renovation activity in Qiaoling,building the Yellow Emperor Temple and planting 1140 cypress trees. Since then,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Yellow Emperor has been upgraded to a nationalceremony, and Qiaoling has become the only official place for offeringsacrifices to the Yellow Emperor. This not only helps to standardize the ritual,but also plays an objec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rule and culturalidentity.

After the war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he tombsof the former emperors, including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hadappeared the situation of "being unable to help cutting wood". The "destruction"of sacrificial buildings makes normal sacrificial activities efore, as soon as Zhao Kuangyin ascended the throne, he issued two imperialedicts in the first year of Jianlong and the beginning of Qiande, stipulatingthat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and the mausoleums of Yan Emperor, GaoXin, Tang Yao, Yu Shun and Xia Yu "each had five families in charge of themausoleum,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ad anethereal prison" and that those who destroyed it had to repair it. In the secondyear of Kaibao, due to the erosion of the Juhe River year after year, cliffcollapses and water collapses often occurred at the West foot of the bridge,threatening the survival of the temple. Local officials wrote to the imperialcourt, and song Taizu issued a decree to move Xuanyuan temple from the West footof the bridge to the Yellow Emperor's palace at the east foot of the bridge,which is the present site.

黃帝陵導遊詞 篇17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爲蔣介石所提。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宏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爲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爲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爲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爲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裏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TAG標籤:#黃帝陵 #導遊詞 #通用 #